关于草原生态保护管理工作考察调研报告

日期:2018-10-23 来源:青海省人大农牧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省草原生态保护管理工作,推动草原资源保护和节约有效利用,促进生态畜牧业高效发展,按照年度工作计划,省人大农牧委专题调研组于7月上旬赴西藏考察草原保护管理工作,通过“查、看、听、问”的方式,深入拉萨市、林芝草原保护建设投资保障、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游牧民定居安置、草原防火及鼠虫害防治、草原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设置等情况进行考察了解。与此同时,调研组还赴玉树州玉树市、囊谦县,就我省开展草原生态保护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藏草原保护管理情况及经验启示

自治现有天然草原13.23亿亩,其中可利用11.57亿亩,理论载畜量3213.72万个绵羊单位,平均亩产67.3公斤鲜草。草地面积13.34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1.29亿亩。近年来相继出台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冬虫夏草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为全区草原规划、利用、保护和监督检查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规划引领发展。编制《西藏草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确定了草业发展方向与区域定位;印发《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饲草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农牧结合、南草北调方式解决藏西北冬春季草畜矛盾。

    (二)打牢制度基础。制定“超载户不能享受禁牧补助” 的政策,实现草畜平衡和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实行草原生态监测制度,采取实地随机监测、固定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监测草原资源和利用状况;实行督导检查制度,出台管理办法,每年从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2-4名草奖监督员进行明察暗访。
    (三)落实资金保障。2012年以来累计下达草原奖补资金和绩效考评资金178.79亿元用于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综合生产资料补贴及高寒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达25.65亿元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投资5.97亿元建设人工草地82.5万亩,为缓解草畜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增强牧区发展活力。积极探索草场有偿流转经营模式,建立健全草场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草场确权颁证试点工作,着力解决承包草原面积不准、四至不清、位置不明等问题,促进了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设置生态岗位。新增8.53万名草原监督员用于生态补偿脱贫转移就业岗位, 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农村低保人员中担任草原监督员达到16.53万名,2018年将每名草管员每年补助资金为3500元,增加农牧民收入。

考察中了解到,西藏自治区在强化草原生态保护监管、推进畜牧业发展方面形成了一些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很值得省学习借鉴,主要是:

党委高度重视是推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力保障。自治区各级党委府高度重视,领导主抓生态保护,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国家支持,把西藏生态保护建设融入国家生态建设展战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完善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在资源消耗、环境损害、节能减排、生态效益等方面评价指标及考核权重。

管护队伍建设是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有力抓手。2016年全区共各类护岗位50万2017进一步扩大到70之大量之多居全国管护从3000/年提高至3500元/年岗位设置类多,范广,有重点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天然林保护区保护员自治区级以上保护区非公益林管护员、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员、湿地管护员沙化地管护员草原监督员水生态保护水管员村级水管员农村公路养护员旅游厕所保洁员城镇保洁员、村级环境监督员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监测员、机动岗等。

建设草基地是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的力支撑从2012年开始,西藏在全区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人工种草项目,以缓解人畜矛盾日益突出带来的草原生态安全问题。通过多年设发展,全区建设人工种草地块1066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边界,长势稳定、旺盛,有力缓解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明晰草原权属是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坚基础。自治区全面落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确定山南错那县草原确权登记试点县至2018年2月共确权502.23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00%占全草原总面积的95%编制了西藏自治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草原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草原承包经营权要素编码规则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

  二、我省草原生态保护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省现有天然草原5.4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0.6%,其中可利用草原4.74亿亩,占天然草场面积的87%。作为全国四大牧区之一,保护好草原生态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守住生态底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省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和草原执法力度,严格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大力发展草牧业,率先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通过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各项工程实施和政策落实,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呈好转趋势,草原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省90%以上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环境和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是生态治理力度不足。我省生态环境脆弱,虽经多年治理,但草原总体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中度以上退化草地仍未得到全面治理,后期治理任务艰巨。三江源、祁连山等重大生态工程投资力度不足,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综合服务功能恢复滞后。

   二是草原补奖政策不完善。国家下达我省的草原补奖政策面积为4. 74亿亩,根据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尚有1.08亿亩草原未纳入补奖范围。我省草原禁牧后,每亩草原载畜量平均补饲成本为34元,如按禁牧补助标准的1/4 确定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每亩奖励标准为8元,而现确定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每亩为7.5元和2.5元,标准偏低。

   三是后续产业发展受限制。受地域和发展条件限制,我省草原牧区后续产业发展缓慢,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不足,在牲畜暖棚建设、饲草料产业发展等方面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缓慢。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产业链延伸不够,特色农畜产品大都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尚未实现深度发掘、物尽其用

三、我省草原生态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一)强化顶层设计,争取中央支持。紧紧围绕生态保护这个核心,利用我省在生态方面的价值和优势,紧密结合在生态保护、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参照国家规划制定我省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把我们想做的事融入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紧跟中央步伐,从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争取国家支持,建立长效补偿机制,进一步提标扩面,强化我省生态保护力度,提升生态地位。

(二)优化区域布局,调优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在东部区推进粮改饲提质扩面,发展特色种植;在环湖农牧业适度发展区要加快优质燕麦等饲草基地、优质畜种繁育基地建设;在青南保护发展区发展牦牛、藏羊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推动传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推进二三产业向农牧区转移扩散,扶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提高特色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三)增加公益岗位,开展综合管护。进一步加大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将三江源以外的地区草原管护员按每3万亩设置一名管护员,补助标准实现与三江源地区同等待遇,达到1800元每人每月。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管护岗位落实,实现建档立卡户全覆盖。按照林业、草原、水利、环保、卫生等需求设置多种公益岗位,实现综合管护,力争草原牧区公管护岗位达到贫困户户均1

(四)统资源登记,强化监督管理。结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各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摸清资源量,确定资源优势,形成一张图管理。对于承包利用的草原资源,对牧户承包经营草原进行精确化确权登记,为实现集约经营、资本准入、精细管理奠定基础。


省人大农牧委专题考察调研组

2018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