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调研组
关于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日期:2022-10-10 来源:青海省人大农牧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考察青海时,两次提出青海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省委坚定不移地贯彻总书记要求,把输出地建设作为推进全省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摆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强化措施抓落实。去年的十三届省委十四次全会上,专门出台了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对输出地建设作了部署。今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长星书记又作了进一步的安排。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将此项工作列入2022年监督计划,听取和审议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情况的专项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按照常委会党组要求,由鸟成云副主任带队,赴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海北州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召开省直有关单位汇报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向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州人大常委会征集询问问题建议,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委托8个市州人大常委会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举措及成效

2019年,青海省部(农业农村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全省上下围绕大力发展高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建立健全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做强农畜产品特色品牌、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农牧业循环发展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智力支撑等六大任务,省部协作,高位推动,聚集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建设基础。立足我省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多样的高原生态环境、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这一优势和特点,全面加强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的组织领导,及时成立部省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省部双组长领导机制,启动《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加强与农业农村部对接协调,联合农业农村部监管司组织召开了行动方案专家论证会议、视频研讨会议,广泛征求吸纳意见建议,联合印发《农业农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组织召开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答辩会,专门听取八个市州关于打造输出地建设规划,全面了解掌握各地区输出地建设推进情况,为进一步压实领导责任、明确目标任务、产业提档升级奠定了基础。省直各成员单位提高站位,立足职能,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同向发力,构建完善了政策支撑体系。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确定西宁市、黄南州、海西州、海南州四个市(州)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州),确定曲麻莱县、互助县、久治县、祁连县为先行示范县,都兰县、湟源县、天峻县、共和县为重点示范县,强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重点产品区域性输出地基地。

(二)注重品牌建设,激发产业活力。先后认定湟源县、刚察县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认定玉树牦牛、祁连藏羊、龙羊峡三文鱼、柴达木枸杞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推进我省特色农牧产业融合发展,在全省32个县市区开展农牧民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扶持各类农牧民合作社587个,省级示范社、家庭农牧场分别达到802个和575个。立足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积极做优做强“青字号”品牌打造,发布大通牦牛、龙羊峡三文鱼、祁连藏羊、柴达木枸杞等16个青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通牦牛、兴海青稞等7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柴达木枸杞正式入选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清单,鲑鳟鱼养殖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出口欧洲许可,成为国内唯一获准出口的省份,我省高原特色农畜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走向国内外市场。我省“昆仑”系列优良青稞品种、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项目获青海省改革创新奖。培育省级产业化联合体40家,参加联合体的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达到475家,带动农牧户4.6万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

(三)坚持综合施策,提升产品质量。做好源头绿色有机文章,把控好质量监管全程,助推牦牛藏羊特色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推进化肥农药“双减”行动,自2019年以来,省级财政共安排资金8.46亿元。截至目前,全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40%、3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86.9%、90%、82%,分别提高4到10个百分点。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及湟源、平安、贵德三县(区)和省三江集团整州整县整场推进,基本实现了化肥零使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9.4万公顷、百亩以上蔬菜标准化基地275个。加强耕地质量安全监测,全省已建成并运行耕地质量监测点98个,到2022年底,全省耕地质量监测点将达到125个,达到覆盖全省所有耕地土壤类型要求。全省创建5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3个国家级产业集群、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省级重点农牧龙头企业156家、国家级26家,辐射带动农牧户53.8万户,初步构建起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产业链条进一步融合健全。累计向省外输出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等大宗绿色产品11万吨、13万吨、5.4万吨、50万吨,价值达133亿元。

(四)突出宣传推介,拓宽营销渠道。叫响“青字号”品牌的知名度,在央视及北上广城市发布青海牦牛、柴达木枸杞等16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广告,柴达木枸杞入选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清单。实施“百佳优品”评选活动等,青海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显著。“青字号”品牌,牦牛、青稞两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先后发布了玉树牦牛等16个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001个,比上年增长15%。全省有机认证监测草原面积达600余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立项国家行业标准5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推广应用重点目录标准57项,进一步加快完善了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今年3月份,在西藏拉萨组织举办了“净土青海天然农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推介会,11家青海企业青稞酒、高原富硒特色农产品、青绣、青海拉面牛肉产品、植物精深加工产品等六大类1500多件展品进行参展推介,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分别与西藏相关单位现场签订意向协议金额22.5亿元。

(五)建立目标导向,强化科技支撑。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规划,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提升基地、市场净化等重点项目,建立制繁种、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牦牛藏羊追溯体系建设有序,覆盖到39个县市,已完成7.86万个养殖户、合作社、牧场的626万余头(只)牦牛藏羊数据采集工作。认证有机牦牛藏羊445万头(只),累计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130万余张。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立项行业标准5项,优化优势特色产业标准182项,进一步加快完善了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组建全省特邀首席专家团队、包县联乡联村科技服务工作组、联州联县督导组三支服务“三农”队伍,实施万名干部科技下乡活动,全年全季开展农牧业技术服务,已培训高素质农牧民11088名,主推农业增产技术77项。健全目标考核体系,量化细化指标,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评估机制,有效助推输出地建设提质增效。海南州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海南州2022年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将输出地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州政府与各县政府,县政府与乡镇政府、各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按季调度、半年总结、年度考核,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分析、研判、解决工作推进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力确保了输出地建设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对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思路不宽,结合优势、因地制宜谋划思考还有欠缺,融合资金、带动发展方面措施不力、办法不多。有些地区对输出地建设缺少深层研究和系统考虑,安排部署工作还停留在一般工作层面,有的地区对绿色有机产品的标准要求了解比较片面,把绿色和有机混为一谈,实施项目、推销产品缺少定位,一哄而上,把所有工作都一揽子往里装,输出地建设推进没有完全形成合力。有些生产基地还没有取得有机认证资质,就以有机为名推销生产的产品。个别州县乡部分干部、农牧民群众和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认知不够,加之绿色有机农牧业对生产经营主体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水平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受资金和自身素质限制,农牧民群众和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氛围尚未全面形成。目前,我省有机认证比例较高的枸杞产业,其标准化有机枸杞基地仅占枸杞种植总面积的23%。认证有机监测草原任务艰巨,推进速度比较缓慢,目前全省认证有机监测草原面积有9000万亩,离输出地行动方案提出的“到2025年累计认证有机监测草原1.5亿亩以上”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产业化发展进程比较缓慢。农畜产品加工链条不完整,精深加工能力欠缺,缺乏高端产品,产业附加值不高。全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仅占全国的1.6%,有机牛羊的占比仅6%,绿色有机产品供给仍然不足。农畜产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同质化生产经营的问题,品牌竞争力不强,缺少示范带动型的加工龙头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大多数处于单打独斗局面,规模小、能力弱、效益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营管理不规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问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许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户还停留在田头卖、马路边卖、提篮小卖、个体小商小贩上门收购等低层次销售方式上,没有真正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式、体验式、订单式等现代营销理念和体系,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企业过于依赖政策和项目支持,与旅游业、服务业没有形成关联度强融合机制,辐射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能力弱。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且大多数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低,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产品开发能力弱,工艺水平低产业链短。如全省枸杞产品以干果、冻干果、枸杞原浆、枸杞茶叶、枸杞果粉等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特别是畜禽毛、皮、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如海东市化隆县青稞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但全县无规模化青稞加工企业,青稞生产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和初级加工。

(三)品牌建设质效尚需提升。市场主体企业商标品牌拥有率较低,一些富有特色、品质优良的地理标志产品“有实无名”“有名不强”或“优质不优价”,品牌助力产业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如海南州平均11个市场主体拥有1件商标,商标持有率仅为9.05%,尤其是全州牦牛和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建设仍存在短板,佩戴耳标占比仅为全州牲畜总数的16。又如全省枸杞产业,目前的商标多达十几种,没有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市场品牌,多数枸杞“借牌销售、借船出海”,好产品没有好市场,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问题突出。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数量少,加工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产品档次偏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品牌培育滞后,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品牌少,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

(四)质量安全监管有待加强。绿色有机农牧业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兽药、饲草料供给等投入品追溯监管难度大,加之产业规模小,制约绿色有机养殖和标准化生产。有机肥生产加工目前没有国家标准,生产只停留在省级层面的生产标准,且国家审计署对省级生产标准尚未认可,省内备案在册的有机肥企业良莠不齐,生产制造过程中缺乏地方监管部门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有效监督造成部分企业成品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产品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优质企业与“作坊式”企业之间缺乏区分式竞争机制,地方政府对于优质企业缺乏有效的保护培育措施,致使优势企业丧失竞争力,无法发挥优势企业应有的龙头效应,从而削弱了其对于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农药监管追溯平台有效发挥作用不够,农药质量安全追溯环节存在监管缺失和风险隐患。2018年至2020年,全省有14个县(市、区)未规范使用农药监管追溯平台,平台销售记录量仅占实际销售量的23.71%。个别地区执行政策还不够有力,商品有机肥招标采购时间明显滞后于农户“春播”时间,有机肥因不能及时供应农户而错过农户耕种最佳施肥期,造成有机肥的严重浪费和功效降低。耕地质量常态化网络监测运营管理尚需进一步巩固提升。个别地区畜产品检验监测设施落后,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信息共享不畅通、不及时。有的地方养殖污染治理全链条运行监管机制不健全,养殖场户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五)政策扶持保障仍是短板。目前,输出地建设省级专项资金规模小,缺口较大,无固定投入渠道,尚未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总体资金保障不足,有机肥补助仅限于省级层面,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2020年至2021年9月,全省有12个县(市、区)实施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实际到位率仅14.08%。各类经营主体普遍反映发展农牧产业、开展输出地建设的许多项目缺少建设用地或建设用地不足。稳定生产调控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波动风险缺乏有效保障,政府及时为企业纾困解忧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如青海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是我省集油菜籽精深加工、扶贫产业园、农村电商、蔬菜种植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受土地规划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现金流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企业高额负债,运营困难,产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优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优质优价保障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牧场等要进入市场,开展电商销售,需要食品生产许可认证或深加工生产设施提升改造,普遍希望能得到资金支持和政府补贴,目前这方面或是没有政策,或是政策落实难。农畜产品运距长,运输成本高,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不足。如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因物流成本过高,优质产品省外销售得不到优价的利润,与兄弟省(区市)的同类产品没有竞争优势。

三、意见建议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要求的具体行动。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困难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完善政策扶持保障机制。加大对输出地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规划,支持一批农牧业现代产业园、农畜产品综合性交易市场、农畜产品深加工生产设施提升改造、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立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机制,建立对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绿色有机认证、电商销售、省外门店等的补贴机制,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输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基础上,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发展农牧产业缺少建设用地或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聚焦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成效巩固提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商和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促进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输出地建设相关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力度,推动保险机构扩大保险品种,提高服务水平,为农畜产品生产保驾护航。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援青机制,在兄弟省(市区)建立门店等各种销售平台,通过展销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农畜产品对外输出力度

(二)实施产业培育提质工程。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统筹推进“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农畜产品优势区,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农牧业现代化示范区,做优做强牦牛、藏羊、青稞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家禽、冷水鱼、休闲农牧业等特色产业,并建立健全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五位一体”的标准体系,在“菜篮子”大县、现代农业园区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农牧业加工流通体系,盘活各类资产资源,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加快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储运、电子商务、休闲体验等二三产业发展。建立生产和产品评价标准,推进牛羊养殖规范化、加工标准化、物流现代化、营销网络化全产业链建设,引导生产、加工、屠宰、销售等产业环节紧密结合,规范产前产后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牛羊产业实现养殖增效、品牌增值、牧民增收。采取切实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对因土地、疫情等因素陷入困境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助其树立信心,在输出地建设中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加大对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乡土人才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他们促产业、闯市场、强经营的能力水平。

(三)加快品牌培育推介步伐。加大资金投入,助力产学研一体推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原生态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为重点,充分挖掘青海农畜产品无污染、绿色、有机的先天优势和品牌价值,聚力培育打造一批青海高原特色的“青字号”精品系列产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青洽会”“农民丰收节”等省内外营销促销平台,强化畜牧业品牌对外宣传,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强化品牌培育能力建设,全力打造“高原牌”“有机牌”“绿色牌”,充分利用青海“牦牛之都”“藏羊之府”的资源优势,分区域培育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牦牛、藏羊等品牌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的公众认可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高原种业培育工程,繁育推一体化推进,促进马铃薯、油菜、青稞、牦牛、藏羊等一批优良品种向省内外推广。

(四)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双减”工作中暴露出的配套资金不足,有机肥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有机肥发放不及时,农药监管追溯平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加大政策扶持研究,加强监督检查,促使“双减”行动真正发挥实效,为输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吸收和推广,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装备农牧业产业化各环节,建立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监督体系。健全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四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深入实施“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严厉打击禁限用药物使用行为,有效规范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积极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严格农牧业投入品生产管理。做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逐步实施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特色产品原产地追溯工程,持续完善产地追溯体系。加大农畜产品包装和标识监管力度,严查农畜产品生产经营中违规使用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行为。加大有机肥生产经营常态化监管,强化农畜产品质量抽检和例行监测,推进监管、检测、执法“三同步”,切实从源头上保障农畜产品生产质量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持续加强耕地质量日常监测,提升耕地安全利用水平。

(五)夯实绿色有机建设根基。运用多种方式及渠道,广泛深入宣传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及时提炼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支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良好氛围。加大绿色有机认证相关领域的业务培训,积极邀请有机认证机构的专家对全省各级干部、新型职业农牧民、农牧区实用人才、本土人才等人员,开展绿色有机认证流程、市场定位、产品质量、生产加工标准等培训,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落实目标考核,细化工作措施,按照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开展督查,通报进展,评估成效,总结经验,对推进力度大、典型示范作用明显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建立扶持奖补工作机制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