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沙漠建一片绿洲

日期:2015-10-29
字体:【 打印本页

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世世代代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自然抗争,这道美丽的绿色屏障也在时刻警醒着我们,青山绿水务必需要我们小心呵护,否则一不小心就会留下千古遗憾……

行走在青海南部的共和盆地,总听人们说起“沙珠玉”。它美丽的名字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是高原上一颗用砂石雕刻而成的宝石。86日,记者跟随省人大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自然祥和的景色:蓝天白云触手可及,绿树荫荫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花儿在阳光下绽放着美丽的“笑脸”,身旁高达1.5米的绿色植物随风摇摆着枝蔓,好一派沙漠绿洲的景象。

你一定想不到,在1982年以前,这里还是“地不打粮,沙子埋房”的不毛之地。

这里发生了什么?这里发生过什么?跟随青海省治沙试验站的工作人员,我们一路探寻沙珠玉在这30多年间的完美蜕变。

黄沙漫漫为哪般

上个世纪60年代,那时候的沙珠玉乡是全省典型的荒漠化受害地区,由于当地农民盲目开垦草原,被破坏的草场植被很难恢复原样,有80%的农户靠砍挖固沙植物“荚荚草”根作燃料,导致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场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素有“风库”之称的沙珠玉有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7.5万亩,沙漠从沙珠玉河谷呈3条带状由西北向东南随风移动,沙丘每年以810米的速度向周围覆盖,每年近两个月6级以上的大风吹得村民睁不开眼,一望无际的荒漠看不到一眼绿色,听不见一只鸟鸣。每年春季,风沙漫天,当地农民辛苦种下的粮食没等收获,部分耕地就被大风吹毁,农民只得复种。1958年以前,受到风沙破坏的沙珠玉乡上卡力村村民被迫3次迁移到风沙较小的邻村居住,原本被誉为沙珠玉乡的生命河的沙珠玉河,也在风沙的危害下,被迫改道,上个世纪80年代末,沙珠玉河早已不复存在。

齐心治沙为荒漠披上绿装

这是沙珠玉乡百姓世代生活居住的地方,人们不想放弃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赵文轩一家三代曾在家乡治沙种林,问起沙珠玉乡的百姓,没有人不对他们一家点头称赞。50多年前,赵文轩赶着马车,从湟源县走了3天才来到沙珠玉,开始了与漫漫黄沙抗争的艰苦岁月。那时,年幼的孙子赵雪彬每天都会跟着爷爷去看看他精心护育的树苗。上世纪70年代,赵雪彬的父亲赵士学继承父业,继续在林场工作。“也许开垦一片土地只需几年,但治理一片土地却需要付出几十年的血汗。”治沙站站长杨德福感慨万千地说。赵雪彬的爷爷已经去世,然而他留下的高原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激励沙珠玉乡的一代代人将治沙坚持到底。 

科学治沙为子孙造福

多年来,各级部门对沙珠玉地区的防沙治理工作高度重视,1958年,青海省沙珠玉治沙试验站成立,沙珠玉各族群众采用工程治沙、机械固沙、生物固沙、化学固沙等治理模式,大规模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柠条、沙蒿、乌柳、柽柳等植物,开展防风治沙植树造林工作。为达到最佳防沙效果,防沙站工作人员在沙丘同一坡面上分别设置大小规格为1×1米、1.5×1.5米、2×2米的网格沙障,通过一次次地尝试改良,结果表明粘土沙障和尼龙沙障的防沙固沙效果最好,目前已在全县得到全面推广。防沙站综合有效地治理了草原沙漠化等生态退化问题,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基本上实现了“人进沙退”的目标。

近年来,治沙站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与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北师大、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对各类荒漠化土地进行科学和有针对性的分析评价,为地方各级政府制定防治沙漠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沙珠玉地区已经建成规模化检测样地138个,50米降尘梯度观测塔一座,自动化观测站两处,植被观测地14个,地下水位观测井20个。到目前,全乡林木总面积23766亩,其中有林地9268.5亩、灌木林9246亩、未成林5281.5亩、苗圃200亩、退耕还林地7426亩、退耕还草地1502亩,近3年来更新林带57条。全乡拥有注入式调节水库一座,总库容1080万立方米,引水渠4.1公里,输水干渠40.5公里,支渠153.05公里。经过长期治理,沙珠玉现已变成万亩沙漠绿洲,根据2012年气象观测数据显示,沙珠玉地区大风天气与以往相比已少了十几天,在治沙试验区植被的保护下,大大减弱了风蚀作用,吹入龙羊峡库区的运沙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记者站在沙珠玉的山顶,昔日的黄沙漫天在这里已失去了踪迹,同行的人们再一次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世世代代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自然抗争,这道美丽的绿色屏障也在时刻警醒着我们,青山绿水务必需要我们小心呵护,否则一不小心就会留下千古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