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实地察看州、县幼儿园、部分村级幼儿园、流动幼儿园教学点、民办幼儿园等15所各级各类幼儿园,通过听取州、县人民政府工作汇报,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和收集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所到幼儿园的基础设施、经费保障、保育教育、幼师队伍建设以及幼儿园的园舍、饮食、卫生等安全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
一、学前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自2011年黄南州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以来,全州以“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紧紧抓住国家扶持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实施农牧区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的有利时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办公助、村办公助的办园体制,学前教育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学前教育发展规模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黄南州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在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州有 87所幼儿园,其中民办幼儿园9所。全州在园幼儿7242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36%。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以及幼儿园建设项目共投资21671万元,其中计划地方自筹472万元。建设幼儿园126所,其中,闲置学校改造58所。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68所,完成投资9073.26万元,占计划投资的42%。同时,积极争取外援资金114万元,实施流动幼儿园外援项目,目前在泽库县创办7所流动幼儿园,配有8辆流动校车。
(二)学前教育管理现状
1.学前教育经费情况。根据《三江源地区“1+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实施办法》,从2011年开始将学前一年纳入三江源地区“1+9+3”补偿政策保障范围,先后落实政策补助资金2815.51万元,其中,生活补助1141.42万元,公用经费1674.09万元。(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补助2200元,主要用于免除保育教育费等增加的教育支出,每个学生每学年给予生活费补助1500元)。
2.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全州幼儿园教师来源以在编教师和临聘教师为主,大部分基层学前幼儿教师均由低年级小学教师兼任。目前,全州各幼儿园现有教师202人,其中,有正式在编幼儿专任教师108人,临聘教师94人。低年级小学教师兼任学前幼儿教师97人。积极开展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采取选送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举办幼儿教师业务培训班等措施,提升教师素质。
3.幼儿园管理情况。认真贯彻国家、省对幼儿教育的相关政策,将学前教育和幼儿园工作纳入教育工作统一考核之中。以制度化管理为重点,通过强化行政管理、加强教学指导等措施,加强幼教的管理工作。州、县教育部门加强对幼儿园教学、卫生、安全、行政管理等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重视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卫生疾控部门做好幼儿卫生防疫工作,努力保障在园幼儿身体健康。制定并实施幼儿园“护校安园”行动工作的方案,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指导幼儿园配备治安保卫人员。积极推进校园技防系统与公安、教育部门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工作。切实落实幼儿接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幼儿园学生接送时段道路安全工作。初步形成了有组织、有制度、有措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
4.民办幼儿园情况。目前,全州民办幼儿园分布在同仁、尖扎两县,泽库、河南两县暂无民办幼儿园。由于其投入少,多以盈利为目的,在办园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均无法达到国家、省定办园标准。除尖扎县太阳花双语幼儿园经过审批,拥有正式的办学资质外,全州其它民办幼儿园基本上没有履行审批程序,均没有办学资质,没有招生简章。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一是认识不到位。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一些公办幼儿园规模不大,招生有限、民办幼儿园管理缺失,“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社会问题。二是规划不到位。没有把学前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三是管理不到位。学前教育从规划到投入,从建设到管理,从引导到规范,没有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导致学前教育发展无序不均衡,低水平办学办园问题相当严重。
(二)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经费不足。学前一年教育现已纳入三江源地区“1+9+3”补偿政策机制中,有经费保障,但学前二年、三年教育仍没有经费保障。二是幼儿园办园条件亟待改善。各级幼儿园的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普遍缺少玩具教具,绝大多数幼儿园无娱乐活动场地,全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规模无法满足群众对学前教育工作的期望。三是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及幼儿园建设项目进展缓慢。
(三)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幼儿教师编制短缺,数量严重不足。公办幼儿园编制管理长期处于断层的状态,在编教师 “只出不进”,为弥补教师缺额,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办园聘用大量临聘教师。目前,除县城幼儿园外,部分乡镇新建幼儿园因无师资而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按国家、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州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要达到80%以上,在园幼儿将突破万人,届时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将更加突出。按我国现行全日制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幼儿比例标准,全州目前仍需配备学前幼儿专任教师近700人。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素质整体偏低。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很低,现有专任教师中,学前幼教专业人员仅有29人,仅占专任教师的27%,其他均为非专业教师,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也从事幼教工作,本科学历的仅占34%。三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随时流失。临聘教师占整个幼儿教师的87%,临聘老师由于待遇低,随时可能离职,从事其它行业,人员流失,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更为突出。四是保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办幼儿园班额普遍过大,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教学方式单一、学前教育教材参差不齐,教育手段落后,保育员、保健医生缺乏,幼儿园保教质量无法保证。此外,由于幼儿园经费、人员配备不足,致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儿童特点和学前教育规律,从而影响了办园质量的提高。
(四)幼儿园管理薄弱。一是各幼儿园园长主要为乡镇小学校长兼任或小学调剂教师担任。管理者缺乏学前教育管理经验,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不了解,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造成了学前教育“保姆化”、“小学化”的倾向。二是尖扎、同仁两县的民办幼儿园无任何办园手续,师资、办园场地及设施等都无法达到办园要求。
三、几点建议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把这项民生工程抓好抓实,不断推进学前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提高认识,科学规划。一要将学前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树立抓好“双语”教学,从学前教育抓起的思想认识。统筹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均等化,科学规划,促进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二要区别对待农区与牧区学前教育点的布局工作。做好牧区“流动幼儿园”办学模式的评估,加强“流动幼儿园”的校舍、教学器材等的保障工作。三要加快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及幼儿园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监管制度。一要进一步完善学前一年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逐步研究学前二、三年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办法。二要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投入力度。要扩大建设规模,解决城镇学前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三要创新筹资渠道,建立“由政府扶持、举办者筹措、幼儿家长缴费、社会资助”的投入机制。四要建立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信息网络、服务网络,满足农牧区儿童就近入园的需求,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五要健全学前教育经费监管和定期审计制度。
三是加大队伍建设。一要积极争取增加幼儿教师编制,同时研究制定逐步解决幼儿教师短缺现状的措施。二要提高临聘教师的待遇,动态管理临聘教师,制定逐年增资的办法措施,确保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三要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四要通过购买社会公共服务,配备学前幼儿教育保教人员,充实幼儿教师队伍。
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一要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主管部门负总责,发改、财政、卫生、建设、公安、质监等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工作领导机构以及联系会议制度。二要加强幼儿园园舍设施、活动场所、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交通等各项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严防发生各类安全事故。三要对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指导,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园登记准入、审批、注册、教师资质、教育教学、收费标准等方面的监管指导。四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五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统一规范符合幼儿教育的教材,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保姆化”,保障广大幼儿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