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涌春潮 再铸新辉煌

日期:2011-03-14
字体:【 打印本页

        浓墨重彩绘蓝图,昂首跨入“十二五”。1月17日至22日,倍受全省各族人民关注的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西宁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地、各行各业的300多名人大代表,不负重托,济济一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庄严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承继“十一五”辉煌业绩,共谱“十二五”华美乐章。
        这次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民主团结、集中民智的大会,是一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大会,是全省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历时6天的会议中,代表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审议各项报告,认真审查各项决议,畅所欲言、建言献策。1月22日,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关于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青海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1年计划的决议、关于青海省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的决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省人大常委会三位副主任,选举产生了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1月17日,青海会议中心千人厅灯火辉煌、鲜花竞放,主席台中央高悬的国徽在十面鲜艳红旗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处处涌动着团结和谐、激昂奋进的气氛。与会同志在听取骆惠宁省长代表省人民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时,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之所以热烈不断,是因为2010年是我省极不寻常、极其难忘的一年,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一年。玉树强烈地震突如其来,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青海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衷共济,顽强拼搏,战胜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
        ———奋力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开启了新玉树建设的新篇章。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全省迅速组织开展了一场在高原高寒地带进行的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活动,共搜救被掩埋人员2008人,救治伤员1.1万多人,其中重伤员3109人,安置受灾群众22.5万人,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灾后重建工作迅速展开。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制定了土地权益处置、住房重建及维修补助等重要政策,建立了七项重建工作机制,为科学、依法、高效、和谐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9月下旬开展了以住房建设为重点的50天会战,赢得了灾后重建的宝贵时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到半年时间,开工建设298个重建项目,完成投资50.1亿元。大部分需重建的农牧民住房基本建成,大部分需重建的城镇居民住房开工建设,所有需维修加固的城乡住房全面完成修复,部分受灾群众喜迁新居。一些支撑长远发展的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全省党政军民共同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形成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大力推动经济提速与结构优化,开创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全省把抢抓发展机遇同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使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为30年来的最高增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5亿元,增长23.1%;财政支出达到743亿元,增长52.7%,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8.7亿元,增长33.5%,迈上一个大台阶;特别是工业投资增长21.1%,民间投资增长43.3%,藏区投资增长39.2%,投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拉西瓦、积石峡等水电站建成投产,格尔木大型光伏电站并网投运,西宁西过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西格段增建二线、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等23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为支撑长远发展增添了后劲。建设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取得积极进展。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重要突破。第三产业增长12.1%左右,创近年新高。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发展中的青海,克服了特殊年份罕见的艰难险阻,踏上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新征程。
        ———着力加快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增添了奋发进取的新活力。州县行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投资、财税、社会事业等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支持金融业加快改革与发展。坚持先行先试,自筹资金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办法,为统筹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区域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提出建设东部城市群的战略构想,制定政策意见,编制发展规划,对加快全省城市化将起重要推动作用。积极探索顺应时代潮流、符合青海实际的户籍制度改革之路,为加快城镇化增添了动力。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开放中的青海,正在区域合作与竞争的潮流中,彰显着自己的蓬勃生机。
        ———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新提升。加大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全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增长61.8%,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实施610个社会事业项目,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各类教育项目建设投资42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标准全面提高。出台14项举措,千方百计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平安寺院建设活动,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平安青海建设取得新成效。奋进中的青海,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政府围绕住房保障、校舍改造、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卫生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已全部兑现。

宏图绘就 重任在肩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和2011年的主要任务,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了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的要求,特别是突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四个发展”的主要路径,既立足当前,明确今年的政府工作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努力为“十二五”起好步、开好头;又着眼长远,明确“十二五”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体现了自加压力、积极奋进的最大特点。
        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极其复杂。国内外经济发展相互影响,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难题相互叠加,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势越是复杂,越要有坚韧不拔的勇气,任务越是艰巨,越要有攻坚必胜的信心,只要我们正确把握方向,善于抢抓机遇,积极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在这片广阔的热土上,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夺取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新胜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增强投资和消费协同拉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实现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奋力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会议确定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一是正确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效应。要用足财政政策,用活金融政策,用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政策,全力稳定物价总水平。
        二是加快灾后重建步伐,为建设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今年计划安排投资200亿元左右,力争形成实物量150亿元,完成全部重建项目规划设计和农村住房重建,完成大部分城镇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实现重建任务大头落地。
        三是坚持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合力,把调整需求结构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一方面,继续保持投资强度,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的投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提升消费能力,拓展消费领域。
        四是夯实“三农”基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着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五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培育发展十大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科技人才队伍支撑,不断缓解瓶颈制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升层次与水平。
        六是推进城乡区域和人与自然相协调,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着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在推进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构建“两型”社会上实现新突破。
        七是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坚持以改革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财税、投融资体制、价格改革,稳步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二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对外贸易,提升与周边省区合作水平,推动对口支援起好步,推动会展赛事上水平。
        八是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面向未来,全省将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今年,全省将集中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一是教育方面。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300多所学校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校舍安全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藏区高中基础设施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教师周转房等项目。落实中职和高中困难家庭子女资助政策。加快建设教育园区。优化高校布局,加强优势学科与实验体系建设,帮助高校减轻债务负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上有新提高。二是就业方面。加大劳动力培训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产业规划共同促进创业就业的机制。着力解决基层服务项目期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确保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把三江源地区草原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试点扩大到青南三州。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组织。年内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三是社会保障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70%。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提高10%,探索解决城镇老年无收入居民养老保险问题,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州级统筹,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四是医疗卫生方面。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任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20元。加强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在所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推进人口和计生工作上水平。五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15万套,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4万户、游牧民定居2.5万户。六是农牧区基础建设方面。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推进农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新型能源建设进村到户。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启动新一轮农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7236户农牧民用电问题。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和“通达工程”。加快实施移动网和宽带通信工程。七是环境保护方面。推进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加强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市与河湟沿岸城镇大气、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实施12条中小河流、3条小流域等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西宁和沿湟流域污水管网改造力度,确保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实现达标排放。八是藏区集中供热方面。安排资金2.4亿元,在德令哈、贵德、同德、门源、海晏、泽库、甘德、玛多等县城,以多种热源实施集中供热。九是文化方面。建设省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等工程,加快喇家遗址、柳湾遗址保护设施建设,实施州级“三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建设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十是社会管理方面。启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一批州县级政法工作基础设施项目。运用居住证制度,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增加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
        做好今年工作,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动全省“四个发展”,顺利实现玉树重建目标,意义重大。我们要通过一件件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事,让全省各族人民享有较高的幸福指数,向着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奋勇迈进。

人大工作再创佳绩
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做好人大常委会的各项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省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1月20日,大会听取了马福海副主任代表省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马福海指出,2010年,是我省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再创佳绩的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围绕中心行使职权,主动服务大局开展工作,为战胜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新贡献。
        马福海强调,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对全省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对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一年里,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更加自觉地围绕全省工作大局行使职权,更加积极地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四个发展”,更加有效地推动全省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奋发有为地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为确保“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省人大常委会一要围绕大局,着力办好大事要事。要在玉树灾后重建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依法指导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协助筹备全省人大工作会议。二要突出重点,依法履行各项职权。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有利时机,牢牢把握地方立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提高质量,突出地方特色,扎实开展立法工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起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事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抓住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认真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三要夯实基础,不断提高履职水平。
        代表们在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认为,报告通篇贯穿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新青海提供法治保障这一主线,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安排工作重点突出、措施具体。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立足本职,发挥优势,紧紧围绕推进“四个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这个大局,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迅速行动,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有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方面的工作报告,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视察活动,倡议全省各级人大代表投身和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紧紧围绕全省大局,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为推动青海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营造法制环境上,工作定位很准。如制定的旅游条例,批准的有关藏传佛教事务、民族教育等方面的条例,听取审议的计划预算报告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专项工作报告,与当前的形势和省委的中心工作贴得很紧;三是在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特别是为了增强监督效果,强化了调查研究和跟踪监督,效果比较明显;四是自身建设抓得很紧,在加强学习、健全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们在审议“两院”工作报告时认为,过去的一年,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全省法院在进一步加强民事、刑事审判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行政审判工作,有力支持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进了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强执行工作,执结率有了新的提高。全省检察机关全面履行职能,强化法律监督,特别是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司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进一步增强。“两院”工作报告实事求是、简炼朴实,工作思路清晰、工作重点明确,突出了公平正义、司法为民的价值追求。
        会议期间,代表们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就我省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本次大会共收到代表建议444件,议案一件,即西宁代表团刘德等15名代表提交的《关于我省对医患纠纷调处进行立法的议案》,此议案已得到大会主席团正式确认。
        回首“十一五”,一路激情与汗水,步履铿锵;展望“十二五”,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大力弘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