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州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09-12-09
字体:【 打印本页

        扶贫开发作为消除贫困,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其主要任务是培育贫困地区的基础产业,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弱势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牧民增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果洛州是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所辖的6个县中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省级重点扶贫县4个,全州共有贫困村116个,2008年全州共有贫困人口5146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2.3%,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相当艰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果洛州作为全省重点贫困地区,实施了整村推进等一系列扶贫项目,加快了果洛地区的脱贫步伐。为了解项目实施情况,近期,我赴果洛就全州扶贫工作特别是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果洛州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的主要成效
        自2004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以来,州委、州政府把该项目作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充分挖掘贫困户内部潜力,认真规划,创新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整村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2008年底,全州已在92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总投资7074.3万元,受益贫困人口为11519户53263人,全州贫困人口逐步减少,贫困程度不断得到改善,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295元,比项目实施前增加了70元;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机械修理、藏服加工等服务业得到发展;牧区贫困劳动力得到培训,为今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果洛州主要强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各县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整村推进项目领导小组,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强化工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二是加强为民服务。选定项目时,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规划民定、项目民选、实施民管、效果民评,确保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需求。三是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按照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和扶贫开发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对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投资等全面公示。项目开始实施后,及时向群众通报项目进展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对每一块资金的拨付使用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严格审核,县财政对扶贫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项目竣工后,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四是加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为贫困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完善市场经济、开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加强“三江源”生态治理工程的新形势下,全州扶贫工作由解决温饱问题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全州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习惯思维的影响,有些行业和部门各行其是,散兵作战的现象比较突出,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大,难于做到一次性规划、一次性投资,影响到项目的整体效益。二是项目区自然条件差,加之整村推进项目户本来基础差、起点低,如遇到自然灾害和疾病,重新成为贫困户,防止返贫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三是提高群众素质、转变群众陈旧观念的任务还十分繁重。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变卖项目配套物品的现象时有发生;生产的畜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于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四是整村推进项目的后期管理工作还相对滞后,直接影响项目的巩固和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大扶贫”理念,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深入研究州情县情,把扶贫工作放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认真审视,把握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走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积极推动扶贫开发由政府主导为主向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重,实施全社会力量大扶贫为主转变,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促进各种资源向扶贫开发集中投入,形成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严酷自然环境下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要加强政府对项目的调控,使项目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将年度涉农项目、资金统一整合,捆绑使用在扶贫开发重点村中,实现资金大集中,以小财政办大事情。要为项目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式、产前、产中、产后市场信息服务,发展牧区经纪人队伍,开拓市场,发展多种产业,实现牧民脱贫致富。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立足本州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力度,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要鼓励一些产业开发带头人,发挥其示范作用,实现连接牧户与市场的中介作用。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小规模、小户型联营的生产经营机制,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联户联社生产经营管理措施,在牧户自愿的基础上组织有生产基础,而没有经营和管理能力,以及缺少劳动力的牧户,组成新的生产联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农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探索新的搬迁安置方式。异地搬迁安置是扶贫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贫困。要选择一些居住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生活困难、生产条件差且草山退化严重,扶贫成本高的地区的农牧民有计划地进行异地搬迁。要进一步探索异地扶贫开发的模式和途径,把异地搬迁与产业调整、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小城镇建设、生态治理等项目结合起来,综合开发、整体推进、努力把异地搬迁扶贫区建成标准高、功能全、连动产业的新社区。
        (四)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认真贯彻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对各类财政扶贫资金,严格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积极推行和完善财政报账制,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和审计,不定期地对资金到位、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和杜绝挤占、挪用,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应有的扶贫效益。
        (五)加强技能培训,实行就业式扶贫。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牧民的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引导贫困农牧民走出去务工,收到“一人培训,终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