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市“十一五”新农村建设构想

日期:2007-08-21
字体:【 打印本页

 

 

2006

年以来,格尔木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农村政策,把做好“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加农牧业效率的工作思路,加快建立农民稳定增收、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确保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的开局。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394元提高到2006年的3778元,增长率达到11%

一、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立足区域优势,做大特色无公害蔬菜、肉毛兼用半细毛羊和绒山羊、优质油菜籽种、优质马铃薯、枸杞保健品等五大品牌。到2010年,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肉毛兼用半细毛羊1万只和绒山羊养殖1万只,优质油菜生产基地3000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枸杞生产基地3000亩。(二)大力发展健康畜牧业。切实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强标准化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大力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改善畜禽饲养管理,推广健康养殖方式,突出做好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到2010年,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着力推广5个优良品种,适龄母畜比例达到62%,猪基本实现良种化。(三)促进产业化经营。按照“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新兴产业政策引导”的总体思路,把工业化理念贯穿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始终。到2010年,培育3-4个市级龙头企业,1-2个省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牧户40%,打造2—3个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培育15个协会,使分散的“市场弱者”组织起来并形成合力,成为强者。(四)积极实施以农区日光节能温室、牧区畜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建设项目。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500座,达到4811座,新建畜棚1500座,达到2588座,牧区基本完成防灾四配套。(五)大力推广农牧业科技,提高科技贡献率。积极实施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以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畜疫防治、良种引进与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加大农牧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到2010年,种植业良种化程度达到80%,标准化程度达到10%,畜种良种化达到20—30%,培育科技示范户100户,对5000亩耕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二、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农牧民生活富裕

(一)认真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继续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对农牧民直接补贴的机制,增加农牧民的转移性收入。认真研究和提出增加补贴品种,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的政策建议。(二)发展乡镇企业和劳务经济,加快农牧民转移。抓住国家在市场准入、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支持农牧区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鼓励乡镇企业和农牧区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领域建设,拓宽发展空间,以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乡镇企业的新突破。(三)实施扶贫开发工程,消除贫困因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强整村推进。继续抓好市属各级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驻格各军警部队、驻格各单位的定点扶贫工作。稳妥开展特困群众的救济扶贫,实现农村特困人口的最低保障。“十一五”期间解决6000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11%。(四)发展农牧区卫生事业,解决农牧民看病难问题。一是构建卫生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实现“两有三配套”(有业务、有生活用房,人员、设备、管理三配套);覆盖农牧区的急救网络基本建成。二是进一步完善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农牧民参合率达到97%以上,为农牧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三是提高环境卫生质量。(五)发展农牧区社会劳动保障事业,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保障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和低收入家庭增收工作,在农牧区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和完善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农牧区养老保险制度。制定符合农牧区特点的养老保险费收缴办法。同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达到90%,农民工工资足额发放率达到95%

三、大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倡导健康新风尚

(一)创建文明乡村,提升文明化水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牧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乡镇创建活动。(二)发展文体广电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2010年,实现各乡(镇)有统一模式的文化服务中心(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室外建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篮球场一个,配置健身器材2套。各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村文化活动室配有电视室、棋牌室等不少于3项的文化活动设施,面积不小于30㎡的图书阅览室,每年订有报纸3种、期刊2种,藏书1000册以上。(三)发展教育事业,培育新型农牧民。重点实施农牧区“两基攻坚”工程、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高中扩招工程。“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0%,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农牧区学前一年级幼儿入园率8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50%;小学和初中生均校舍面积达到3平方米4平方米,其中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达到3平方米;全市乡(镇)90%以上的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所有中小学建立安装远程教育平台。

(四)发展通信事业,扩大通讯覆盖度。继续加大农村通信网络建设,使农区固定电话通户率达到70%;80%的乡村覆盖通信网络。

四、开展村庄治理,改善村容村貌

(一)建设乡村道路,方便群众出行。到2010年,实现农区村村公路硬化、牧区村村通沙石公路。公路建好后,要在交通税费方面给予一些减免,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投资农村客运,树立“车头向下、村口始发、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路站一体化发展理念,促进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二)建设新型能源,净化生活环境。一是继续加强农牧区电网建设,努力扩大农牧区电网覆盖面,同时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工程,最大程度地保障乡村用电需求,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电网延伸范围内基本达到“户户通电”的目标。二是农区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区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带动农区改圈、改厕、改厨,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三)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创造优良生活条件。一是改善人居环境条件。重点治理“五乱”(即道路乱占,粪土乱堆、麦草乱垛、垃圾乱倒、污水乱泼);实施“五改五通”(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路;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工程;鼓励农牧户庭院美化,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达到“七化”(即“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的整体要求。二是改善居住条件。新农村的住房建设,应按照各具风格、突出特色的基本要求,(下转第54页)(上接第37页)组织设计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具有地方特点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农牧户住宅,编制《农牧户住宅推介图集》,开展住宅建设试点,推广标准房、样板房和节能房。

五、健全治理机制,实现民主化管理

(一)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继续开展农牧区“三级联创”活动,全力抓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村(牧)委会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民主管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让农牧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牧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牧民自主开展农牧区公益性设施建设。(三)深化农牧区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体制。一是坚持农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落实和完善农牧民土地(草场)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二是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广泛推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三是推进农牧区土地(草场)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引导农牧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作者系格尔木市农牧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