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终于眷顾了苦寒的青藏大地———这里的成片沙棘结出了金豆般的粒粒果实。
青海电力人终于能释怀畅笑了———他们是收获秋实的人。
去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青海电力公司发展壮大的关键年。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把公司发展融入到国家电网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中,提出了要牢牢把握“对国家电网公司负责、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路,提出了公司“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思路和阶段性奋斗目标:把“一强三优”战略目标形象化为“小而强”奋斗目标;把“三抓一创”工作思路具体化为理清“四个思路”;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提出了要树立“小公司也能干成大事业”的雄心壮志。这一目标极大地鼓舞了公司系统广大干部员工的信心,公司上下形成了风正气顺、人和劲足、干事创业、谋求发展的良好局面。经过一年的艰难跋涉,青海电力人留下了坚实的脚印,捧回了累累硕果……
全国售电量增速青海折桂
“我们公司主要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经营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7至9月份,公司售电量一直保持在17亿千瓦时以上,平均增长率达到20.79%,1至10月份,累计完成售电量168亿千瓦时,增长幅度21.68%,售电量增幅名列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第一名,成为公司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最大亮点,预计售电量在年内将突破200亿千瓦时大关,实现新的跨越!”这是青海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年初,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占青海公司售电量85%的高载能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公司面临着售电量下滑的严峻局面。于是,公司上下主动转变观念,积极研究市场,研究重要客户用电结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紧紧抓住黄河上游来水偏丰,梯级水电可发电量大幅增加的大好机遇,落实省政府有关开拓省内电力市场的工作部署,促进高耗能企业持续生产。一是盘活存量负荷,努力提高开炉率。各级营销人员认真加强用电市场分析,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沟通,以优质的服务帮助企业整合生产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全面启动已停产负荷用电。二是发挥客户供电协调小组的作用,促进新增负荷早投产、早用电、早见效。公司建立了大客户供电工程“绿色通道”,明确各地区供电公司对大客户供电协调逐户专人服务,定期沟通反馈大客户供电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随时准确掌握客户供电工程实施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对新上负荷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促进用电项目早投产、早用电。三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大节能降耗宣传力度,在青海铝业等大客户中推广高载能节能工艺改造示范工程项目,促进用电企业协调发展。
2006年7月,青藏铁路通车后,有力助推了青海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国内有影响的商贸集团如北京王府井、西单等入住青海省,使商业用电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公司在巩固存量、扩大增量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商业与居民用电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
青藏线世纪工程攻克三大难关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去年7月1日通车。为铁路运行提供保障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与铁路施工有着同样重大的意义。
这个工程北起格尔木市,向南直至唐古拉山下的沱沱河边。这项总投资达3.2亿多元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共建有3座变电所,变电容量为4.52万千伏安,线路长
多年冻土是横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一个拦路虎,施工线路上全部是多年的大片冻土区,这是高原冻土电力建设施工技术中的难题。在没有施工经验可供借鉴的前提下,施工单位送电项目副经理路林带领科研人员多方做试验、测试、计算,边摸索边实践,掌握了在冻土地区混凝土基础浇制的施工办法。他们采用24小时轮流工作制度,无论是风雪交加还是沉沉深夜,一旦挖掘成功,立即进行浇制;对不塌方且渗水速度较慢的水坑,采用挡土板或混凝土护壁的施工办法,同时选用合适的抽水设备排水,边排水边挖至设计深度……一系列的施工方法,填补了我国电力建设史上高原冻土施工的一项空白,创造性地采用了热棒、管桩等施工新技术和采用国内最先进的GIS全封闭组合电器设备,顺利攻克了高海拔地区远距离送电、永冻土施工、外绝缘间隙、防雷接地等技术难题。
环境保护是工程的又一难题。国家为解决进藏铁路的施工与高原地区环境保护的矛盾,在环保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指出,工程施工中要体现“预防为主,保护先行,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在工程开工前,编制了各类环保手册,使环保成为每个施工人员的自觉行为。他们还针对野生动物、冻土、湿地、环境、自然保护区、水源等具体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同时从施工便道规划、施工住点选择、垃圾处理、施工现场管理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关措施,加大环保力度,及时发现、纠正施工中的违反环保制度的行为。
第三只拦路虎是高原生理疾病。为此,施工初期,所有参建单位都加强了施工人员对高原反应和急性高原病知识的教育。施工期间,参建单位组建了一二级医疗机构,并紧紧依靠海西州第二人民医院,基本完善了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在施工现场,医务人员除白天坚持巡诊外,夜间也轮流值班,以便及早发现早期急性高原病病人。
未来的时光里,当列车驶过青藏线,那闪烁着光芒的银线将陪伴它一同前行。架设在这方蓝天厚土之上的条条银线、基基铁塔,将青海电力人的刚正、坚毅永恒地留在了荒漠,也把电力人无尽的期望留在了这里,是他们,让青藏线从此亮堂起来。
“户户通”德政工程勇对“四项之最”
久美和其他三户人家住在距离鲁色村
从鲁色到这个半山坡没有路。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供电公司只能在8月10号通知他们自己修一条能让卡车进出的路,这4户人家男女老少齐上阵,肩背手提,硬是用两天时间铺出了一条沙石路面。农电部的同志说,为了给这4户人家通电,公司投入近6万元,立杆30根,架通了一条
如今,省电力公司户户通电工程已经完成了3019户,占年计划的83%,到去年底,实施通电3755户,这标志着青海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青海电网“户户通”工程面临着海拔最高、供电线路最长、供电环境最艰苦、电网效益最低的特殊情况。青海电网线长、面广,平均海拔高,95%以上的电网覆盖农村牧区,其网架结构薄弱,电能损耗大,电网经营环境不良,用户不均衡。农牧民生活用电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百万资产售电量不到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平均水平的50%,电网员工人均营业面积达60多平方公里,是国家电网公司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但每平方公里售电量仅为3.75万千瓦时,仅是全国水平的1/10。一条绵延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输电线路,它的尽头往往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小村庄或几个牧民定居点,巡线和收费的电力员工,常年奔波于草原深处,跋涉在大山腹地,但完成的仅仅是对一个线路故障的排除或极为有限电费的收缴任务。伴随着电网的不断延伸,投资、成本等都将大幅度增加的事实是不言而喻的。可是,青海电力公司以承担社会普遍服务责任为己任,始终肩负着服务“三农”事业的历史使命,在艰难险阻面前顽强地向前走。“户户通”工程自2006年开工建设,将于2009年年底全部竣工,总体目标是到2009年,在青海电网覆盖区域的海南、海北、海西、黄南州以及果洛州的玛沁、甘德、达日等24个县(市、区)内,依托电网最大限度延伸,基本实现“户户通电”,建设11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输电线路
首创全国电网系统新的用人机制
现在,在青海公司,一种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展现在干部员工当中,人人为企业辛勤工作的思想蔚然成风。公司面貌能有如此巨变,源于今年下半年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公司改革。
早在年初的“两会”期间,青海公司就提出本部机构改革要求,历时半年之久,经历了“调查分析”、“学习梳理”、“研议完善”三个阶段。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这项工作,多次组织方案讨论,多方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制定出了《青海省电力公司本部机构设置方案》。
本次机构改革中,有个很大的亮点,那就是青海公司率先在全国省级电力公司中,第一个面向全国电力系统公开招聘7个正副职位的中层干部,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此举得到了国网公司领导的肯定,在国网公司系统中赢得了好评。
本次改革,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行了双向选择,竞聘上岗。通过双向选择,有150名员工被部门直接选聘,占员工总数的77.7%。跨部门选聘岗位的员工有40名,初步实现了本部员工动态管理。
自改革进行以来,本部员工在思想上、心理上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超强的震撼。改革,增强了员工的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发了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人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明显地感到危机就在自己身边,明白了“今天不爱岗,明天就落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难择业”的深刻含义,从而使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发生了明显转变。
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人才辈出,龙腾虎跃,更加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青海电力公司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尾 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朴实的青海电力人在这沙棘满枝的美好季节,终于收获了一年的喜悦,痛饮了庆功的美酒。我们坚信,在国家电网公司和青海省电力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青海电力公司的发展之路会越来越宽广,越走越美好……
(作者单位:省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