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这是海东地区“十杰校长”、化隆县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县第一中学校长康建文的座右铭。在20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从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民办教师,成长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闪光的路。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
1998年3月,康建文被任命为化隆县第一中学校长。他经常讲,要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全县的现状,他进一步完善了办学思路,提出“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全面育人,创建特色”,实现“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理想远大、身心健康、学业扎实、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他始终围绕创省级示范学校这一目标,突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队伍管理,把创海东地区“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创新人才”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点。
教师的发展与提升,就是学生的发展与提升。所以,他特别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每年派出教师到外地学习都在10人次以上。同时,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举办各类培训班,使教师更新了观念,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多的实际,积极为他们“搭台子、引路子、配对子、压担子”。他常说:“老师是一颗颗珍珠,校长要善于把这些珍珠用红线串起来”,重视老师的发展与提升,强化他们的成就感,这是对教师最大的尊重。近几年来,有76名教师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89篇论文,27名教师获地区级以上讲课、论文竞赛、辅导学生等奖励。
抓管理,凸显质量意识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全面质量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点,眼睛要盯在质量上,但功夫要扎扎实实花在管理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目标管理上,他坚持“长计划,短安排;宏观调控,微观落实”的原则,从学校的总体发展到教育教学的单项工作,都有远、中、近三级目标,提出了《化隆一中8463德育工程实施方案》和《化隆一中德育系列化实施细则》。每个年级,每个月,每学期的教育内容又分层实施,力争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德育目标层次化、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渠道网络化、德育活动制度化。
为了加强过程管理,一是狠抓制度建设,亲手制定了多项具有一中特色的管理制度;二是强化落实,在教学中做到备课求扎实、上课求充实、训练求落实。三是抓活动的落实。通过田径运动会、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文化周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来落实教育目标。四是加大管理制度,层层落实,分级管理,要求班子成员“出好一个点子、上好一门课、蹲好一个年级、管好一个口”,严格“一学期三查”,坚持开好“四会”,强化对班主任、教师的量化考核。
在评价管理上,他积极结合新课程改革,探索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师学生评价方式,积极争取课题立项。现已获准立项的青海省基础课程改革试验项目课题《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省研究课题《利用三种技术配置条件进行校本培训方法与形式的研究》正在实施中。他的理念就是以课题带教师队伍,以课题提升学校品位,发展学校内涵。
明确了办学思路,强化了教育管理,规范了教育行为,提高了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仅2002年至2004年三年中,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88名,一般本科以上300多名。其中2004年重点生38名,比2003年的22名净增16名。在全国英语、物理、数学、生物等大赛中,一中学生频频获奖,先后有45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校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先进单位”、“青海省名院名校”、“青海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海东地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康建文本人也荣获县“十佳校长”、“海东地区十杰校长”、“青海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艰苦创业,加大校园建设力度
化隆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县财政极度困难,给学校的经费又非常有限,无力拿出资金建设学校。面对艰难困境,康建文同志积极奔走,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想方设法求得各方襄助。2003年10月逸夫教学楼建成并交付使用:建成了学校三个微机室、一个语音和电子备课室,信息技术教学初具规模。在县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筹集部分资金,2004年完成了850m2的花园、草坪建设,美化、优化了教育教学环境。
身许教育苦求艺,尽洒汗水自奋蹄。康建文同志以独特的办学理念,创新的办学方法,辉煌的办学业绩,使化隆一中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面对成绩,他并不满足,他说:“办知名学校,造福一方”是我们神圣的职责:“创优质教育,回报社会”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提升教育的品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作者单位:化隆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