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青海东部山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任务

日期:2005-09-02
字体:【 打印本页

 

    在我省530万人口中,农牧民人口占2/3,其中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有145万人,占农牧民总人口的44%。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干旱山区,而且尽管多年来我们加大了扶贫攻坚的力度,但每年的返贫比例高居不下。因此,研究东部山区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难点,进而提出解决反贫困的思路和对策,这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民和县满坪镇的现状分析入手,对反贫困问题作一探讨。

 

    一、满坪镇的现状

    满坪镇位于我省的东部浅脑山地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是我省贫困人口的集中区,也是一个很典型的西部贫困偏远山区。满坪镇方圆53平方公里,原有耕地面积为22980亩,退耕还林面积为2849亩。共计有15个村、72个合作社、3003户、17560人,其中劳动力6290人,不到总人口的1/3,主要民族是汉族和回族。近几年,随着党在农村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满坪镇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尤其是农村基本建设、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等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至今它依然属于贫困山区,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依然困难,脱贫致富的难度很大。

    二、2003年满坪镇农民的收入特征

    一是农民收入呈多元化趋势,但非农收入增幅不大。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满坪镇的总收入逐步增加。2000年全镇总收入为1433万元,到2003年增长到1583万元。从2003年的收入构成看,劳务收入最高,达772.6万元,位居第一位,全镇外出劳力达3350人,占总劳力的一半;种植业收入为718万元,位居第二位.主要靠种植杂交油菜和脱毒洋芋.这两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8%.畜牧业收入为355万元,占总收入的19%,位居第三位。其他收入依次为商饮业160万元、工业119万元、林业51万元、建筑业44万元、运输业41万元、副业40万元、其他55万元。从整体上看,非农产业收入为459万元,仅占总收入的32%,以农为主的特征十分明显。

    二是农民收入总体上有所增长,但主要靠劳务收入拉动。近几年满坪镇的人均纯收入有了明显增加,2000年满坪镇的人均纯收入为832元,2004年达到1365元,增长64%,平均每年递增13.1%,增幅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前满坪镇的农户收入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达到55%以上,这表明种植业一直是我省农民的增收的支柱产业,但自2000年起,满坪镇的劳务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劳务收入达253万元。至2003年,全镇劳务收入已增至772万元,占到收入的53.9%,劳务收入第一次超过总收入的一半,从而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一来源。当地的许多村民也都认识到,仅靠种地来增加收入是有限的,因此,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多有外出打工的机会,来增加收入。可以预料,在今后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劳务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重会逐步提高。

    三是农民的人均收入有了增加,但农户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与2000年相比,满坪镇的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33元,增长了64%。这表明在党的农村政策的支撑下,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得到的实惠也逐步增多。但是,就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相比,差距呈扩大趋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在满坪镇的15个村当中,如浪塘村和满坪村,因位于川水地区,交通便利,其人均收入都在1200元以上,发展趋势也要好一些。而有些村如东湾村、大滩村等,因地势偏远,多处于浅脑山地区,人饮、交通都不便利,所以发展的就差一些,人均只有800元左右,要比川水地区的村子少400多元。也就是说川水地区的人均收入是浅脑山地区人均收入的1.5倍。这也显示出我省农业区地域差距的基本特征。同样,在同一个村中,贫富差距也比较明显。比如有的农民靠挖虫草一年能挣一两万,有的农户依靠工副业收入家里安装了电话,购置了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的还购置了汽车、拖拉机等大型农机具。这些农民每年早早就筹划外出打工,劳务活动更加频繁。当然,在满坪富起来的农民是少数,绝大多数农民依然贫困,他们不仅买不起家电和农机具,即使是几十元的务工路费也会让他们很为难,害怕出去以后或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了但拿不到钱,空手而归。这些农民一遇自然灾害或其他变故,很容易返贫.尤其今年化肥、种子价格上涨以后,不少农民反映买种子了就没钱买化肥,买化肥了就没钱买种子,非常艰辛。而且,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个别高收入的农民将多数贫困农民的人均收入拉升了不少,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大部分农民的贫困度。

    三、反贫困的对策与建议

    东部山区(包括浅、脑山地区)的贫困不仅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东部山区。也就是说,没有东部山区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因此,利用未来十多年时间,建立反贫困机制,加快东部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尽快帮助东部山区农民摆脱贫困进而达到小康水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并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去年中央出台了时隔18年后的又一个有关“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专讲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中央出台的又一个1号文件,重点强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专门性文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尊重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为前提,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些政策的出台,必将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个大的发展,对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例如为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克服青海省财力拮据的困难,拿出1.2亿资金免除全省的农牧业税,提前实现了“皇粮国税”在青海的终结。这是青海“三家”工作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个里程碑。这一项政策的出台,可使山区农民人均减负增收几十元。因此,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好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精神,千方百计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既是我们解决好“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也是东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要前提。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关键是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此要在抓好六小工程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现有水利设施的改造、维护和配套工程,充分发挥其效益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为主的节水农业,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水利资源和工程设施;在搞清水资源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继续组织实施好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工程,积极开展以打井打窖、兴修塘坝、涝池为主的雨水集流工程,加大小流域治理的力度;同时力争尽快上马湟水北干渠和李家峡、公伯峡南北干渠等大型水利骨干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东部山区干旱缺水的问题。同时,要高度重视东部山区的公路和能源建设,努力扩大农村电网在山区的覆盖面,积极推广沼气池和太阳灶,彻底解决东部山区乡村交通不便的问题。要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山区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为发展农业打好基础。

   (三)继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避灾农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和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紧密联系山区实际,重点在以下四个层次上有新的突破:一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在区域种植上有新的突破。主要是脑山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浅山扩大马铃薯和中藏药材种植面积,尽快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二是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在发展农区畜牧业上有新的突破。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草产业,积极推广各种优良牧草和舍饲圈养技术,使以养牛养羊为主的山区养殖业有一个大的发展。三是调整品种质量结构,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牲畜个体性能上有新的突破。在种植业上主要推广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和紫花苜蓿、加拿大燕麦等适宜山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在畜牧业上主要推广小尾寒羊、陶赛特和西门塔尔、皮尔蒙特等优良羊、优良牛品种,尽快淘汰当地的劣势畜种,提高牲畜的良种化水平。四是在调整经营结构上有新的突破。逐步改变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利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大力推广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切实抓好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把输出劳务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近两年的实践表明,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根本性举措,这在山区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要在大力发展山区科、教、文、卫事业的基础上,改革山区教育体制,重视山区青年农民的技能教育,加大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的力度,努力提高山区农民的农外就业的能力和提高劳务经济收入的能力。发展劳务经济,要坚持以外省务工为主、以非农产业就业为主、以长期稳定就业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加速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加强劳务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搞好政策咨询、技术培训、信息发布、劳务维权等服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劳务经济。总的看,发展劳务经济要采取“三个一部分”,即调整结构吸收一部分,加强培训输出一部分,发展城镇转移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劳务经济。

   (五)计划生育工作始终要常抓不懈。人口资源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方面。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口数量多而人口素质不高。人口多,所占有的资源、所创造的财富看起来总量可观,但一平均就可怜;人口素质低,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因此,必须要打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在少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保证优生优育,才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为提高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的生活水平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省人大农牧环保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