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 关于落实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 审议意见情况的函

日期:2015-03-30
字体:【 打印本页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印发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意见的通知》 (青人大常字〔2014〕54号)要求,现将今年以来推进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及产业升级,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专题应询承诺事项等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大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力度
      坚持把推进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及产业升级作为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任务,作为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主动适应新常态,突出稳增长、调结构和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市场主体等重点领域,推动工业稳中有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一)保增稳产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强监测分析。省政府每月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研究形势、查找问题、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主要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重点园区和地区调研指导工作,督促重大事项落实,并增强财政、税收、产业、金融等政策协同,注重精准发力,扶持工业稳定增长。二是强化政策扶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业稳定增长政策和措施的意见》、《关于2014年全省减轻企业负担的工作意见》,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减负松绑、保增稳产;针对性提出支持海西、海北等地区和钾肥、煤炭行业扶持措施,确保了重点地区、行业稳产增效。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保增稳产促就业互助储备资金调蓄机制;建立完善信贷协调机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加大;落实省领导重大项目领衔负责制和一线工作法,强化了省地企互动、多部门协同,各类要素保障有力有序。 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06.24亿元,同比增长 9.2%,预计全年实现增长9%,夯实了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发展基础。
      (二)改造提升发展传统产业。一是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截止11月,已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42.5亿元。年内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33个,企业信息化改造、新产品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二是狠抓节能降耗。累计争取和安排节能重点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省级各类节能专项资金等共计1.19亿元,全面实施75个节能重点项目,预计实现节能49万吨标煤、节水75万吨,综合利用量238万吨。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能效提升等促升级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得到广泛采用。1—9月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1—11月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28%,为“十二五”  以来最好成效。三是扎实化解过剩产能。出台《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电解铝、铁合金和水泥行业对标专项行动。预计全年铝加工产能达到178.9万吨,电解铝产能就地转化率达到 70%,其中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达40%以上。1—10月累计已改造电解槽652台;省内32.5复合水泥产量同比下降50%。全年争取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奖励补助资金8351万元,全面完成27万吨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三)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工业“双百”工程、10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和50个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前三季度(季度数据),新能源、生物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 100%、38.3%和37.8%。一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完成25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高海拔条件下生产高容量化成箔的关键性技术研究、在地黄提取梓醇新方法、新型超高强高韧航空铝合金材料及其关键制备技术、全国首套碳酸二甲酯工业性试验等取得了技术突破,获得20项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和6项科技成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关键技术支撑。二是加大投资完善产业体系。1—11月,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中,  循环经济类和新兴产业类项目占到 70.7%,硅材料及太阳能、盐湖化工、铝及铝加工、铅锌冶炼及综合利用、铜及铜加工、锂及锂电池、地毯绒纺、中藏药及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体系日趋完整。三是突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中电投太阳能、阳光能源等晶硅切片项目开工,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光伏产业“哑铃形”结构;引进宝利华等战略投资者,优化了铝精深加工产品种类、提升了档次; 6.8万吨多功能模锻压机进入调试阶段,将有效提升装备行业核心竞争力;喜玛拉雅、汇艺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藏毯产能达到 1500万平米;泰丰先行二期建成,伟毅碳产业园高纯石墨项目建成投产,奥阳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开工建设,锂产业基地快速推进。
      (四)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累计安排工业“双百”、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8.46亿元,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和 15个产业基地建设,努力以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强化重点项目动态管理。落实责任、倒排进度,及时调整因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无法落实而不能开工建设的17个项目,到9月底,重点工业项目全部开复工,1—11月全省100个重大技术进步和 110个“双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87.1亿元,占全省一般性工业投资的81.4%。二是紧盯投产项目拉动增长。把65个投产项目作为拉动工业增长的关键,加大要素协调和跟踪服务,到11月底,金属镁一体化焦化子项、江峰电线电缆等63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试产,实现产值297.8亿元,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 4.6个百分点,高原牧歌乳制品加工项目、中利光纤预制棒2个项目将于年底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强化项目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促进上下游产业对接和大中小企业关联配套发展。1—10月,15个重大产业基地技工贸收入2235亿元。预计全年15个基地技工贸收入超过 2500亿元。1—11月,全省轻工业同比增长35%,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2.6%,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采掘业、装备工业、高技术产业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3.9%、3.8%和 4.6%,同比分别下降4.3个百分点、上升0.8个和1.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季度数据)  同比增长 18.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0.6%,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
      (五)挖掘增量培育市场主体。一是持续壮大骨干企业。通过加快项目建设、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帮助开拓市场等措施,预计到年底,盐湖股份等5户企业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较去年增加2户;西宁特钢等3户达到50—100亿元;春天药用等27户达到10—50亿元,这些企业关联性强、示范带动作用突出,促进了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二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累计争取和安排各类专项资金1.86亿元,支持中小企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千家企业培育工程和人才培训等,预计全年可培育新入规企业60家,用于千家企业培育资金比例达到61.5%;千家培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连续两年实现20%以上增长。特别是今年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新政后,到10月末,全省新登记各类企业9344户,注册资本562.8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2.8%和74.7%。三是开展上下游产业对接。及时调整《青海省重点工业产品目录》,出台铝水直供奖补等政策措施,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突出抓好电解铝、光伏、煤炭、装备制造、建材等行业和运输、工程服务领域上下游对接,全年开展十余场次专场或集中对接活动,1—11月完成对接金额373.54亿元,有效促进了企业配套协作和产业融合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积极落实创新扶持政策,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等措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
      (一)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一是深入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今年“123”科技支撑工程支持项目46项,共资助经费2.57亿元。项目完成后预计形成产值185.75亿元。二是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紧密依据各重点园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需求,编制发布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明确提出优先支持产学研结合的科技项目,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人员服务于产业发展,支持产学研结合项目80项,占全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总数的20%,资助经费1.66亿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今年,全省已完成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投入科研经费 6000万元,支持青海光伏产业科研中心建设。青海大学科技园9月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得到国家立项支持。截止目前,全省共组建86家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加快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步伐,其中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1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1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个,院士企业工作站2家。
      (二)落实政策推进企业创新。一是以政策引导加快产品和技术研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在2014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对 20个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产业化项目采取了后补助的资助方式,引导企业重视产品和技术研发。协助落实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今年对19家企业的79个项目组织了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鉴定,鉴定额3.4亿元,待税务部门核定后落实,将有效调动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二是以资金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湖南湘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凯邦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出资协议,共同设立我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为5亿元)。青海原创电子实业有限公司以开发LED元器件为基础研制开发新产品,已申请发明专利7项;青海文泰粮油科技有限公司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合作成立青海高原优质油菜籽生产工艺研发中心,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2项,已获得国家专利7项。三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结构优化。通过加大对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项目倾斜力度、加快创新平台建设,1—11月青海国家高新区实现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工业增加值64.1亿元,同比增长 22%;工业销售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24%;技工贸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22%,显现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我省工业经济中的亮点。截止11月底,全省累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8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40家、创新型企业33家。
      (三)支持企业加快推进管理创新。一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为帮助企业应对困难形势,成立若干帮扶工作组,突出强化管理、项目建设、市场开拓等重点领域,实行常态化帮扶指导,特别是面向省属出资企业,组织开展了为期100天的经营业绩目标攻坚帮扶行动,将帮扶工作拓展、延伸到二级、三级子公司,指导企业强化成本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完善并落实内控制度,努力降低非生产性支出等,取得积极成效。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 (青发〔2014〕14号)精神,选择国投公司、三江集团、西部矿业和盐湖股份启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董事会建设等改革试点,目前正抓紧拟定试点工作方案。三是指导非公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制定印发《关于规范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导意见》 (青经信中〔2014〕361号),明确了非公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主体、目标任务和工作路径,确定了5户试点企业,现已印发各地区(园区)执行并启动试点。
      三、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充分发挥投资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严格项目准入,强化源头控制,加大金融支持工业发展的力度等措施,为工业经济持续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持续加大投资规模。牢牢把握投资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拉动作用,强化项目建设协调和服务,工业投资稳步增长。1—11月,全口径工业完成投资1177.8亿元,同比增长12.06%;全省一般性工业投资(采矿业和制造业)完成投资844.7亿元,同比增长12%。一般性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占全口径工业投资的71.7%,分别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及全口径工业投资增长5个、11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23.1%、91.4%。1—11月累计争取并下达国家和省各类资金17.35亿元,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社会投资,有力推动“双百”工程、循环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提高引资门槛,严格项目准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借助“青洽会”和国内外重要经贸展会平台,精心谋划推介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今年“青洽会”期间,产业补链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招商引资项目占签约项目的80%,比去年提高6个百分点;去年以来累计引进并新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和资源精深加工等领域项目112项,占全省重点工业项目的 38.6%。同时,建立和实施单位产品节能目标责任制,严格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今年对17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停止审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防止了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三)创新扶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围绕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成立青海华控科技创投、青海欧瑞科技发展和青海国科创投等3只股权投资基金。正式启动的青海国科创投基金成为我省首家以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的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实现2家企业在青海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和大学生创业担保发放贷款5427万元。与两家银行签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三年内拟每年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25亿元意向性授信额度支持,今年成功协调银行为两家企业提供专利质押贷款4500万元。立足实现财政扶持资金效益最大化,研究出台《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首批安排5000万元设立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采取阶段性参股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及技术进步、综合利用和品牌建设。
      (四)完善对接机制,着力缓解融资难题。为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矛盾,加大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加强金融形势分析,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先后举办全省重点工业企业融资推介会、全省千户中小微企业融资推介会,摸排企业融资需求,并于5月、8月和10月举办三次银企合作签约会,引导银企间达成共计535.3亿元融资合作意向,构建了政府部门与银行、企业三方合作机制,完善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工业企业及重点项目银企合作模式。通过抓对接、促合作、跟踪协议、督促落实,1—11月,全省1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工业信贷及其他融资产品1038.36亿元,其中向260个重点工业项目投放414.06亿元,向千户中小微企业投放60.09亿元,对工业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解决企业高级人才和劳务用工出现的“人才荒”、“用工荒” 问题,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高级人才,大力培养高技能技工,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人才支撑能力稳步提升。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出台我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1—11月共投入4.8亿元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比2013年增加82%。2014年新增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5个高职专业招生计划,扩大化工、加工制造等中职专业招生规模,工科类专业占60%以上。通过实施“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已达42%。
      (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1—11月全省共组织二、三产业就业技能培训11.6万人,培训合格率保持在90%左右,培训后当期就业率保持在75%以上。立足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年开展城乡各类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5万人,有4万人取得高、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为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全年累计参赛职工超过15万人(次),有300多人通过竞赛取得高级工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抓好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工作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先后举办“青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暨工业绿色发展”等8期国家级和省级高级研修班,培训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人;开展急需人才和中高级职称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培训,全年共培训近5000人(次)。深入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编制发布《青海省2014年度人才需求目录》,有针对性地举办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等活动,搭建企业与各类人才的“面对面”对接搭建平台,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90场(次),入场企业5312家,促使1.6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协议。
      (四)加强急需紧缺人才智力引进
      修订完善《青海省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我省引才引智政策措施,加大外国专家引进力度,先后邀请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140多位外国专家来青对机织藏毯扩能项目、高性能高压化成箔等项目进行了指导服务,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科研和关键技术难题。
      五、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关于生态保护第一的部署要求,  围绕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当前与长远”  四个方面的关系,切实从思想和行动上、从治青理政的高度,真正把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夯实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一)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理念
      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我省在全国重要的战略地位,强化工业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明确要求在今后发展中,应立足经济发展规律、全国发展大局和青海发展实际,以新常态思维推动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创新驱动,从根本上改变青海工业过度依赖资源开发的局面,推动工业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导的模式转型,真正肩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历史责任。
      (二)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矿区环境重点整治工作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重点矿区环境整治的部署要求,制定《木里煤田综合整治方案》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全面开展木里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涉及木里矿区勘查开发的相关企业排查问题,  限期整改;按照矿区环境整治、资源整合的目标任务,督促相关企业明确环境整治主体责任,制定环境整治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各项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完成了全年整治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


青海省人民政府     
201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