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议代表
西宁代表团城中组 马宏
二、事由
省委提出了建设“四地”要求,一是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二是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三是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策划推出近200条精品旅游线路,新增4A级旅游景区3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收入增长15%。四是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些目标的提出,让青海人民看到了新的目标。
青海有着独特地自然景观、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构成了青海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中,哈尔滨位列榜首。元旦期间,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均达到历史峰值,哈尔滨冬季旅游日益火爆。与火起来的哈尔滨相比,青海省也有冰雪,也有文化,但青海冰雪旅游有点冷,自然也有各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与青海文化旅游融合程度有关,因此青海要打造文化特色,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四地”建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这座地处北疆的东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哈尔滨冰雪文化底蕴深厚,冰雪节庆有60多年历史。1963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1985年,首届哈尔滨冰雪节启幕,游客不仅可以在冰灯游园会观赏各种冰雕艺术,还可以坐冰帆、打冰猴,参加冰雪文艺晚会。如今,冰雪旅游和运动、体育、经济相融合,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厚。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哈尔滨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文旅部门发布旅游地图和游玩攻略,中央大街为地下通道铺地毯,暖心志愿者免费提供红糖姜茶,景区之间乘坐地铁免费,冻梨切盘,地瓜配勺,豆腐脑撒糖……哈尔滨冬季旅游的成功一大原因其实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关键还在于哈尔滨保护地方文化特色,并与冰雪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近年来青海文化旅游融合逐步推进,加大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改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在促进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中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历史的影响和经济条件所限,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上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文旅融合认识不够到位,思想认识还停留在过去水平,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少。二是文旅发展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民的希望有差距,政府投资总量偏小,文旅招商引资力度小,融资渠道单一。三是文旅发展整体规划缺位,产业链条延伸狭窄,规划指导性不强,产品带动不明显,旅游景区“小、散、平”特点突出。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文化展示平台,特色文化资源基本上停留在资料状态。文化资源无形的多,有形的少;文化资源缺少产品化、有形化、系统化的开发,缺少能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文化旅游项目;文化产业在娱乐、餐饮、购物、住宿等方面延伸不够。四是文旅品牌宣传营销不足,效果不明显,文化旅游品牌宣传促销投入少,缺乏大手笔的创意、策划、包装和推介,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旅游专项宣传多,文化旅游合作宣传少,导致自然景观缺乏文化内涵,难以吸引游客;个体宣传多,景区合作宣传少,导致产品宣传营销缺乏系统性;单一渠道宣传多,多渠道宣传少,导致精品线路不为外界所知。五是文旅专业人才奇缺,队伍建设薄弱,文化旅游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领军人物缺乏,难以从策划、引导、管理层面形成推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力量;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大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系统的上岗培训,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主要依靠“以老带新”,专业素质偏低;非遗传承人及文化学者激励培养机制不完善,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的文化学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扶持,有些非遗传承项目面临着断代危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人日渐稀少,只有传没有承。
三、建议
旅游产业中文化元素缺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明显短板;文化旅游品牌叫不响,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是束缚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建设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胜地,要实行“五个一”工程:
1.一种理念——树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观
树立文旅融合新理念。要冲破地区分割,改变各自为阵的做法;要冲破旧有思维模式,改变唯我独尊的做法;要冲破行业壁垒,改变画地为牢的做法;要冲破传统思维定势,改变孤军作战的做法;要冲破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改变“不找市场找市长”的做法。明确文化旅游产业重要地位。明确文化旅游产业重要地位,把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去,从战略高度把旅游业定位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在土地利用、项目布局、资金投入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予以倾斜,不断提高“三产”在GDP中的比重,使文化、与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早日实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企业以文化为抓手经营管理旅游企业,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提升员工素质,提高员工旅游服务水平,增强凝聚力,提升企业品牌吸引力。建立协同合作观念。因势利导出政策搞服务,靠诚意获客,用温度留人。走红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新机遇,但与之相伴的还有新挑战。城市“爆火”后,能否承载剧增的到访客流、接住高涨的旅游热情,对城市方方面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都是一场大考。这需要公安消防、交通应急、发改市场、宣传网信等部门通力协作,持之以恒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放在“显微镜”下研究、解决、改进问题,也需要企业和市民自发行动,加强创新,不断解锁新产品、新玩法,创造新场景、新体验,共同营造放心舒心安心的消费环境,为游客提供更具获得感的旅行体验。
2.一个平台——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投资体系
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投资,发掘、整合和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多方融资,搭建文化旅游融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重点设施建设,重点引进实力雄厚的文化旅游公司,实行景区整体开发,尤其要突出“招大商”,招 “大项目”,避免景点零星开发,留下整合难的问题。加大对引进公司的后期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借开发之名行圈占资源之实的现象,宁可加强保护晚开发,也不能让资源被少数人垄断。激活民间投资。放宽准入条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文化旅游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及配套设施的经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提供金融支持,建议探索“文化旅游企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三方沟通联系平台模式及“担保+企业+银行”的融资模式,破解文化旅游企业贷款难问题。加大投入。财政要加大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力度,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用于文化旅游推介、旅游企业奖励、旅游产品开发贷款贴息、旅游规划编制修订,旅游商品开发及文化艺术创作、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
3.一幅蓝图——制定文化旅游产业规划
制订整体发展规划。统筹制订文化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构建文化旅游整体开发体系。建议借鉴外省做法,政府主导,以本地专家为主,对本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民情等旅游资源进行详细普查,弄清数量分类、品位、分布等情况,绘制地图,建立影像文字档案,评估开发价值和方向,以战略眼光、创新思路,进行全方位筹谋、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制定出符合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景区景点建设项目。构建四级规划体系。逐步建成以文化旅游总体规划为指导、各部门发展规划为基础、景区景点规划和项目规划为重点的四级规划体系。加强与土地利用、交通道路、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文化艺术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开发中注重文化先导作用,融入文化特质。建议借鉴外省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在景区开发建设中精心设计,精雕细琢。力求突出青海特色文化元素,使游客充分感受到和谐与完美的氛围。
4.一张王牌——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宣传促销
建立一体化宣传促销体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合、政企联手、上下联动”的一体化宣传促销体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加大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投入,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制定旅游整体宣传促销计划,统一策划,统一包装,大力推进旅游促销重心由单一产品推介向青海整体形象打造转变。构建立体传播体系。前有淄博,现有哈尔滨的经验,走红没有一成不变的密码,却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比如,如何运用新媒体获取关注,利用新技术分析需求,根据旅游市场、消费者需求变化和特点,运用市场细分原理,找准目标市场、目标人群,制订有效的市场策略,探索多种营销方式,力求投入效益最优化。打造节庆赛事品牌。办好环湖赛等省级及地方性文化节庆,积极申报国家级节庆活动名录,得到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举办青海特色赛事,以节造势,借会促销。创建会展交流平台。提升“青洽会”等会展水平,充分发挥会展品牌作用,推动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向经营性、永久性方向发展,形成文化交流会展集群。推进捆绑式宣传模式。科技、文化、体育、广电、旅游部门要合力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捆绑式宣传。①加强文艺作品的创作。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文化部门创作反映大通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现代时尚文化的电影、电视、演艺作品和小说、散文、摄影、美术、音乐、雕塑、舞蹈等文艺作品的力度。②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与文化展演活动结合,借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宣传大通旅游。③加强媒体宣传与旅游促销结合。深度开拓新媒体广告,借力于交通广告(重要路段设置广告牌)、电视广告(主要凭借央视及省内外电视媒体)、印刷品广告(省内外报刊杂志)、网络广告等宣传手段。 ④加强出版工作与旅游宣传促销的结合。把青海文化旅游宣传工作纳入每年宣传和出版工作计划,组织专家、学者编撰导游词、旅游文化画册、书籍、地图及宣传光碟等,借各类发行渠道向客源地广泛发行,整合、叠加、放大大通文化旅游主题形象及品牌效应。
5.一份文件——出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决于文化载体的合理开发、利用,要把许多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需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鼓励。一是优先文化旅游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土手续,对重点扶持文化旅游项目,实行特事特办;二是税收优惠。重大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应给予优惠财税政策。三是减免相关费用。在政府权限内针对文化旅游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相关的减免规定。四是出台奖励政策。对文化旅游有突出贡献、提升服务质量的单位、旅行社、招商引资单位和企业、中介组织和中介人等按实际引资额予以奖励;对景区景点及定点旅游酒店、饭店、特色商品购物点,按照门票收入、游客接待人数、旅游商品销售额,由财政给予补助和奖励。
6.一块阵地——建设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加快人才培养,夯实事业基础。一是完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机制,通社会招聘、与大中专院校合作等渠道和形式,积极引进各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通过专项培训经费系统培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和从业人才的培训,推行文化旅游行业职业各类资格认证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根据青海省重点发展区域的实际条件,试行文化旅游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制定各类文化旅游人才扶持办法,设立文化奖励基金,对获得国家重要奖项要高额奖励,同时进行相应的职绩提升,积极推行文化旅游人才补助金制度及文艺社团发展基金制度,支持基层业余文艺演出团体发展;三是提高文化旅游发展研究能力,深化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借鉴学习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立足本地专家,建立专家信息库,吸纳知名专家、教授为青海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倡导文化先导,坚持设计者、开发者、经营者、管理者首先为文化人、艺术家原则。四是建议在开设文化旅游开发与管理班、导游班和文艺班,作为青海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后备力量来培养。五是切实加强群众文化队伍、专业文化工作者队伍、中小学生文艺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培养基层文化带头人、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
旅游兴,文化兴;旅游兴,商业兴;旅游兴,城市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调结构、促转变的重要抓手,并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标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进入了全面融合、有效提升、持续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初步建立起定位准确、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框架和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环境,将青海省打造成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