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调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措施和投资标准的建议

省人大代表 乔万玛才仁

日期:2023-05-24
字体:【 打印本页

事由: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积极探索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战略和举措,青海的山更美水更清天更蓝草更绿,贵南县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林草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4年至2021年内,全县林业建设面积154.35万亩,其中荒山荒坡新造林36.54万亩,沙漠新造林69万亩,补植补栽21.8万亩(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精准提升、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23万亩,封沙育草4万亩;草地生态修复面积1493.3万亩,其中围栏建设192万亩,退化草原改良28万亩,黑土滩治理36.5万亩,人工种草6万亩,鼠害防治1069万亩,虫害防治136.8万亩,毒草防治25万亩。但随着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深入实施,也逐渐暴露出生态项目落地难,实施难,成果巩固难的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事据: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了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为青海“扛起源头责任,发挥干流担当”,推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21年我省相继出台《青海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青海省“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如何开展好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充分指导,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印发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发改农经〔2021〕1812号)计划争取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这对于海南的生态保护工作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何利用好这次机会,是对海南干部,尤其是各县干部的一种考验。贵南县经多层面征求意见,专题讨论分析发现,按照国家既定的措施和标准规划项目,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块落实难度大。根据项目申报通知中“在项目地块落实时,2014年以前已实施但治理效果不明显或仍然退化严重及围栏已超过设计年限的项目区域可列入今后项目实施区域”的相关规定,贵南县在2014年以后实施过的项目区不能重复实施该项目。而实际上自2014年以来,在贵南县木格滩沙漠、荒山荒坡以及退化草原上实施了大量三江源二期生态保护修复和其它林草项目,加之三调数据库中取消宜林地、禁止耕地造林等政策的出台,新的造林地无法落实。二是项目措施无法满足生态修复实际需求。三江源二期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中确定的措施,除了因无法落实新地块而难以落实以外,其余一些急需采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的子项目未列入到三江源二期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的实施范围。经统计,全县急需采取的且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虫害防治、毒杂草治理、飞播区设置沙障、沙区土壤改良、林区道路建设、项目区灌溉设施建设、城镇村庄造林)投资需求项目超过7.4亿元,但因不符合该“规划”中确定的项目措施和投资标准而无法申报。三是项目投资标准过低。2020年三江源二期防沙治沙(复合治沙)工程投资标准为1000元/亩,现降为550元/亩。按目前的市场行情计算,设置沙障所需稻草及人工费用已达945元/亩,项目投资标准无法满足项目实施的实际费用。近几年,贵南实施了大量沙漠和荒山荒坡造林,灌木造林已趋于饱和,但在村庄绿化、集镇绿化等方面的乔木造林需求还很大,但这些造林投资高达4000元/亩左右,按目前的投资标准无法实施。

建议:请求省林业和草原局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项目规划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各地区实际争取调整项目措施和投资标准,确保重大生态保护项目能顺利落地实施,为高质量推进青藏高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打造全省生态文明高地打牢基础。一是争取将本次项目资金参照乡村振兴资金切块下达,由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并经省州组织专家审查后批准实施。二是委托资深机构对2014年以后实施过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区进行综合评估,在投资标准小,成效不明显的区域再安排新项目。三是争取补齐近几年国土绿化中水利灌溉和作业生产道路设施滞后的短板。随着防沙治沙项目的纵深推进,也随之出现了因项目无作业道路和灌溉跟不上而导致项目无法有效推进的困境。为此建议,配套建设造林灌溉设施和沙漠简易造林作业公路。四是争取在项目措施中增加鼠虫害防治项目。五是提高部分造林种草等生态修复项目的投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