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多措并举强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

省人大代表 汪丽

日期:2023-05-08
字体:【 打印本页

事由:近年来,在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始终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乡村振兴、保持就业稳定、缓解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提技能、促就业为核心,坚持需求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切人民群众就业创业需求,狠抓政策落实,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实效。相继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培训、未就业大学生就业培训、技能脱贫、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项目,规范培训管理,突出培训重点,注重培训质量,培训覆盖面逐步扩大。以西宁市为例,十三五以来,开展各类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22.24万人次,拨付培训补贴2.01亿元,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4.6万人次。2022年上半年开展培训11138人次,农村劳动力为3365人次。

虽然我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疫情影响线下培训受阻多头管理的培训体制影响培训效率集中式培训与日常性指导结合不紧密影响培训效果培训安排不合理、管理不完善影响培训质量宣传动员工作不到位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缺少合适的培训对象影响培训工作落实等。

建议:

1.改革管理体制整合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效率。改变当前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农村职业培训工作的局面,由一个部门统筹规划、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培训,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限制、淘汰资质低劣、唯利是图的培训机构,扶持、发展专业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口碑好的培训机构。注重发挥公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使他们逐渐担负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职责。引导有实力的现代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

2.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升职业培训实效。把培训主体的打造与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紧密结合,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设立一个培训基地或培训中心,立足本乡镇开展培训工作,也可根据市场需求,承担部分区域外培训任务。培训基地既是实训场,也是新型产业培育基地,承担当地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农业科技服务。逐步建立起服务各村各社的科技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方面服务,使他们在接受培训的同时,能在具体生产实践中得到来自培训基地的经常性指导,增强对培训基地的依赖性,引导他们走上一条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路子。

3.因材施教分类培训,保障职业培训质量。新型职业农民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应根据农村实际,切实、有侧重地安排好相应培训工作。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是重点培育对象,应结合本地生产经营的主导产业,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向,使培育出的人员真正成为未来主导产业深入发展的生力军。专业技能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应立足于服务三农,改变侧重向外输出的思维模式和导致农村空心化的倾向,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为他们拓展发展空间,使其成长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力。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的高端人才,具有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能够比较及时地捕捉到发展机遇,应尤其注重这类人才的挖掘、培育和引进,让他们成为新生产力的促进派、新生产方式的革命派。

4.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逐渐改变观念。利用乡镇逢集日、节日集会等进行集中宣传,结合电影下乡工程,现场开展专题宣传和发布劳务信息。围绕三下乡活动进行重点宣传,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科技下乡进村入户活动,发放《外出务工人员手册》《农民科普知识读本》《农村实用技术》等资料。利用广播电视、微信、报刊、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5.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环境,必须注重深化农村改革,形成一种良好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三变等形式改变目前农村土地撂荒严重的局面,实现对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让那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人才有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逐渐打破身份界限,实现人员在城市与农村间的自由流动,让那些爱农业、懂农业的城里人能够在农村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组成部分,通过他们的带动,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使农村成为吸引更多有志者创业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