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快建设青海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议

省人大代表 马宏

日期:2023-05-08
字体:【 打印本页

事由: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经济的迅猛发展,商品流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物流已经成为社会运转和个人生活的刚需。青海地处内陆高原,气候高寒,条件艰苦,远离中心大市场,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大部分生产生活物资依赖省外供应,部分企业两头在外,运距长成本高,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急需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通融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堵点,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积极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培育引进一批物流企业,全省物流业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玛多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上相继出台了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市场的《实施意见》、物流业降本增效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若干措施》、《三级物流体系建设》等政策文件,政策的牵引保障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这些年青海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交通领域基本形成了两横三纵两枢纽格局,所有市州和30个县级行政区全部通高速。全省一主六辅民用机场格局形成,通航城市达到72个,执行航线129条。常态化运营中欧班列,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通公铁联运中亚、南亚班列,实现了开出去运进来的对接。加之,西宁综合保税区、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格尔木综合物流园等全面建成投入运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实现全省全覆盖,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成功引进京东、美团、阿里巴巴等一批知名电商企业。

对照省委加快形成立足高原、辐射西部、畅联全国、对接国际的现代物流体系目标,我省物流体系还存在以下短板弱项:一是基础设施通达性差。连通周边省份铁路、公路通道数量有限,省际高速公路通道不足,西宁、海东进出城关键节点拥堵日益严重,民航国际航班和国内直达航线少。黄南、海南、果洛、玉树4个州尚无铁路,15个县级行政区不通高速,市州级机场尚未实现全部覆盖。二是流通水平还需提升。西宁、海东、格尔木等区域型综合交通枢纽尚未成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仓储设施布局不均,全省统一顺畅的物流网还未形成。各流通载体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不同运输方式自我循环,客货流集聚能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物流整体效率偏低,特别是受地理气候条件制约,物流运距长,服务半径大,物流网络越往下延伸越困难。三是市场主体小而分散。比如全省道路货运行业经营业户16380户,其中拥有100辆车以上业户仅7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平台规模小,行业间物流数据无法共享,货物输入量占比远大于输出量,单边运输特征突出,返程车辆空载率高,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交通、邮政、供销、商务等部门分别布局自身物流体系建设,各自为政,缺乏合力。电商配送、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合作较少、同质化竞争。

建议:

1.加快建设畅通高效物流体系通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建设现代物流业通道,能够带动和促进产业空间扩大、产业链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布局优化,是区域经济战略的优先选项。坚持大市场、大物流、大流通的发展思路,深度融入六大国际经济走廊,畅通甘青新、青甘川、青藏三条陆路物流通道,打造联通全国、面向中亚、西亚、南亚的空陆丝路网,加快构建“6+3+1”物流大通道格局。持续推进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建设,实现南亚班列常态化运营,扩大中欧、中亚班列开行规模,建设西宁-海东都市圈现代物流组织中枢、格尔木陆港物流枢纽中心,加快形成一核一心多节点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以西宁机场三期、玉树机场改扩建、共和机场、黄南机场,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格拉段电气化、西成铁路、西青茶铁路、格成铁路,中哈油气管道,沿黄绿色通道、出省高速公路大通道、西宁-海东都市圈高速公路网等重点项目为支撑,加紧织密全省物流主动脉一张网

2.加快建设辐射带动综合物流体系。打造对外通道经济走廊,以通道+枢纽为牵引,深化与长江、黄河流域沿线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的合作,开辟物流资源向东到天津港、青岛港,向西南方向钦州港、洋浦港聚集流动的通道,与马六甲海峡对接。以兰青青藏-格库铁路为轴线,打造贯穿青海东中西地区,开辟物流资源向西藏樟木口岸、吉隆口岸到尼泊尔,向新疆喀什口岸聚集流动的通道,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对接。打造西宁兰新高铁经济走廊,建设融入成渝城市经济圈,连接中缅铁路、中越铁路等辐射东盟经济圈的陆路通道。建设西宁-海东都市圈枢纽,全面推进西宁综合保税区运行,开展保税贸易和保税物流业务,打造对接国际物流窗口。推动朝阳物流园区大宗商品出城进郊,做专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投运青海丝路国际物流城,打造大宗商品公铁联运枢纽基地。建设沙塘川现代物流基地,做强海东临空工业物流园,发挥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形成综合枢纽经济区。立足格尔木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高标准打造国际物流聚集地,提升综合物流园片区设施条件。加快青海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打造物流大数据中心,培育发展物流总部经济。

3.加快建设货源充足的物流支撑产品体系。建设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推动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高原生物等制造行业提质升级,推动企业供需对接、资源整合、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保证产品链上、中、下游的无缝对接。聚焦钾肥、铁合金、电解铝、硅材料、煤炭、建材、藏毯、粮食等重要大宗商品,建设大宗商品供应链物流,建设集在线交易、实物交割、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宗商品采购交易中心。建设特色产品供应链物流推进牛羊肉、矿泉水、乳制品、枸杞、虫草、中藏药、藜麦、冷水鱼等特色产品青货出青,增强对全国大市场的供给适配性、速配性和规模性。

4.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繁荣有序的商贸物流体系。主要是打通消费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推动商贸物流与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公共服务、高原美丽城镇(乡村)等基础设施规划紧密衔接,一体规划、一体设计、一体建设,形成以县域商业综合体为牵引、仓储分拨配送中心为枢纽、乡镇和村物流服务站为末端的物流体系。统筹县域电商、邮政、供销、快递、商贸流通等各类主体开展市场化合作,推动形成县域物流统仓共配模式,加强网络、设施、运输工具和信息、人才的共建共享,做到便捷、高效、协同。鼓励探索创新,通过资源整合、体系优化,推动县域快递物流集约化、标准化建设,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赋新赋能,搭建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信息平台,推动各市场主体供应链精准对接。

5.加快建设各类要素保障齐全的物流环境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确保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坚持规划先行,从省级层面对涉及流通体系规划、交通、生态、土地、科技、人才、民生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协同高效,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在物流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定位,推动通过简政放权让权力瘦身,把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宽松便捷、公平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建设法治市场经济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对接,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育、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减税退税、我省物流业降本增效的政策措施,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建立省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物流枢纽、仓储配送、电商平台、产品打造等,促进产业集聚整合。建议省财政每年从预算中专项列支奖补资金,鼓励支持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本地特色产品上线等,鼓励金融机构为省内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专属信贷产品及优惠利率贷款。引导省属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作用,推动物流企业吸引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培训力度,提升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