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省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接得住、留得下、看得好,满足群众家门口就医需求,为群众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医改实施过程中,“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将病情危重的病人由基层医院转到区县、市级医院,将已进入康复期的病人从上级医院转回基层医院,以此减轻大医院医疗压力,盘活基层医疗资源,这被看做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手段。
双向转诊如能顺畅运行,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小病分流到基层,可降低医疗费用,乡镇医院医疗资源闲置现象将得到改善;大医院由于康复期病人“压床”而造成的医疗资源紧缺矛盾,也能得到缓解。
一、基本情况
“双向转诊”,简而言之就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积极发挥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大中型医院。
我省从2015年起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着力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目前已实现医联体全覆盖。大病不出县、一般性病症不离乡得到有效保障,方便了群众就地就近看病就
医。但也毋庸置疑双向转诊也在实践中出现了“上转容易下转难”现象。
“分级治疗、双向转诊”是新医改重要内容。调研发现,目前双向转诊总体呈现出冷热不均的态势: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院向上级医院转诊患者较多,但从上级医院向基层医院转诊的病人却较少。双向转诊“上转容易下转难”,患者下行通道受阻,难以有效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二、存在的问题
百姓看病有个大问题就是转诊,如何既能节省时间、费用,又不延误病情,还不耽搁报销? 建立“小病在基层、大病转上级、康复回基层”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全程管理服务模式成为突出问题。
调研发现,在一些地方,目前双向转诊几乎变成单向转诊,“上转容易下转难”。医院双向转诊之所以出现“上转容易下转难”问题,除了各级医院之间医保报销标准不一、转移接续手续复杂、程序多等因素也是个问题。
不少地区尚未对转诊指标进行量化分级,什么病症该转、何时该“上转”或“下转”并无详细规定,全靠医院自己掌握。患者后期康复、复诊等环节也能产生医疗利润,不少医院并不鼓励患者“下转”。
部分病患受传统就医习惯和观念影响,对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可靠性不信任,宁愿多花钱也不愿意“下转”。一些患者对基层医院缺乏信任,医院要求医生对每一个适合转诊的病人提出转诊建议。但一些病人认为,基层医院技术实力不如大医院,宁愿多花钱,住在大医院里放心。还有一些病人觉得,自己在一家医院做了手术,医院就要对他负责到底。一旦转诊,万一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难以追究责任。
三、意见和建议
为了完善新医改制度,建议政策如下:
(一)“双向转诊制”是在社区首诊基础上建立的扶持社区医疗卫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减少由于城市综合性大医院承担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而造成的卫生资源浪费,以及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需求萎靡、就诊量过少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三级医院“门坎费”是1500元,二级医院“门坎费”是500元,若是患者双向转诊“门坎费”就要2500元,无形之中增加了患者的费用支出。若是医保部门有相应的减免政策,就会促进“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
(二)保障自由选择权,基层群众可以自己选择家庭医师,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向医保部门申请适合自己的家庭医师,医保部门经过审核,若符合条件就予以批准,制定家庭医师条例卫生部应同医保部门合作制定家庭医师条例,明确家庭医师的资质条件及落实家庭医师待遇。建立医师社会所有制,放宽对高层次医务人员多点执业的准入,鼓励医院的医务人员下基层合法行医,多点执业。
(三)医改要进一步坚持“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基本方向,真正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作用和职能,真正让群众愿意、放心到基层就医看病;要完善医院、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合理协调各级医院之间的转诊利益分配关系,真正让双向转诊畅通起来。
(四)要畅通医院间双向转诊,可开展整合医疗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实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为双向转诊提供支持,初步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网络。医疗主管部门或技术行业协会应通过制订医疗服务质量标准,对各级医院的技术力量、设备进行评定,对疾病诊治进行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医院诊治难度不同的疾病,以完善双向转诊判定标准。
(五)为消除患者对基层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不信任,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同时,可加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院交流,大医院派人员定期到基层医院工作,建立上下级医院间指导联系机制,实现“点对点”技术支持帮扶关系,培训社区医生,缩小两者服务和技术的差距,保证患者转诊后得到连贯性的医疗与服务,确保病人先转后治疗的质量和安全,让病人愿意“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