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青海非遗资源具有多民族性、多元化、交融性、跨民族性和跨地域性的特点,民间艺术丰富多样。2019年底,我省拥有人类非遗名录6项,国家级非遗名录73项,省级非遗名录253项,市州级非遗名录761项,县级非遗名录1859项,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为龙头,省级项目为骨干,州县级项目为基础的4级非遗名录体系。非遗代表传承人层出不穷,有世界民间“一级文化勋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代表传承人88名,省级代表传承人317名,州、市级965名,县级1891名。2018年,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发布。该目录涉及纺染织绣、服饰制作、雕刻塑造、金属加工等14个门类,383个传统工艺项目。青海省土族盘绣、湟中堆绣、加牙藏毯织造技艺、泽库和日寺石刻、藏族碉楼营造技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热贡艺术及土族服饰、藏族服饰和湟源排灯制作技艺11个项目入选。
目前,全省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发展中,部分非物质文化传承工艺制作作坊基本运行,成为当地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其中工艺产品品位低、创品牌空白。部分非物质文化传承工艺制作因作坊基建建设用地、设备、水电以及融资难等问题,被闲置,未开展任何民族特色工艺手工产品制作、融入现代科技手工产品制作,未能给当地群众带来致富发挥作用。依托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让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致富,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支柱,推进脱贫攻坚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议:
第一,建立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信息平台。文化旅游、发改委、信息工业、科技、农业和农村、商务等部门共同,建立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信息平台。一是对入选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11项目,开展工艺制作技艺产品科学评估,确定是否纳入全省“十四五”规划中,重点特色产业、文旅产业扶持对象,作为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二是对全省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项目,组织开展工艺制作技艺产品科学评估,确定是否纳入全省“十四五”规划中,作为一般特色产业、文旅产业扶持对象,作为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发展一般项目。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成为当地带动群众致富项目,也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业态经济。
第二,建立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发展“放管服”绿色通道机制。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传承人,申请注册办理从事工艺制作事宜时,受作坊用地、水电、厂房规划、环保、交通等方面制约,融资贷款限制等问题,制约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传承人开展正常活动,本来对当地群众带来致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事宜被闲置。根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国务院“放管服”要求,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发展要求,《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规定要求,土地、环保、规划、交通、电力、水利、农业和农村、文化旅游等部门,按照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涉及事项协调,建立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放管服”办理事项绿色通道,让具有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传承人自己、联合公司、个人创办实体,成为当地新业态经济产业。
第三,建立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扶持政策机制。一是建立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对确定为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给予扶持,用于厂房融资贴息、科技创新、人员培训。二是电力、水利等部门,对从事非物质文化传统产业工艺制作电力、水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农业用电、用水价格给予照顾,减轻成本费用支出。三是土地、财政、环保等部门建厂房土地出让金收费,以及相关部门办理事宜时收费,给予减免照顾。建立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扶持资金机制到位,助力青海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发展,推进脱贫攻坚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