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建立民生领域项目财政支出评审制度和节约资金向提升居民收入倾斜的建议

鲍武章

日期:2021-03-01
字体:【 打印本页


事由: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在“十三五”期间,财政收入的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投入,全部用于民生领域项目投资,使民生领域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得到彻底改善及空前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城乡居民收入总量提升的民生领域投入资金少,使全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一直徘徊在全国省市区城乡可支配收入末尾,具体见《2013-2019年全国各省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2013-2019年全国各省市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青海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薪金逐年递增,成为城镇居民中高收入人群。行政事业单位聘用临时人员、公安辅警、民办幼儿教职工、环卫人员等月工资薪金长期徘徊在2000-3000元,一般无逐年递增机制。民营企业聘用员月工族薪金长期徘徊在2000-3000元,因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低,增长工资薪金难。农民养殖业与种植业农产品附加值欠缺,农民收益增长缓慢,老年农民领养老金无逐年增长机制。以上因素致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始终低位增长,直接影响消费市场的繁荣,并影响第一二三产业稳定发展。

目前财政收入的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投入,全部用于民生领域项目投资,因一些民生领域项目未真正对城乡居民带来社会公共服务,提升生活质量,而这些项目建成后被闲置、废弃现象存在,将民生领域的财政资金被白白浪费且数额巨大。

建议:第一,建立民生领域财政支出评审制度,杜绝民生领域财政资金浪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预算法》第五十七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项目支出管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项目支出预算评审制度。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规定开展预算评审。项目支出实行项目库管理,并建立健全项目入库评审机制和项目滚动管理机制。”规定,建立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健全项目入库评审机制和项目滚动管理机制,对十三五期间民生领域项目开展项目绩效考评,项目入库评审和项目滚动管理,已在十三五期间建成的民生领域社会公共设施,不再十四五期间重复安排,对社会公共服务项目无社会经济效应的,一律取消,避免民生领域项目重复、闲置、废弃的财政资金浪费,节约资金用于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上。

第二,建立民生领域项目经济社会效应实效的资金节约机制,向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提升倾斜。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建立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健全项目入库评审机制和项目滚动管理机制,民生领域项目经济社会实际提高,避免民生领域资金浪费,将民生领域资金少部分用于临时人员、公安辅警、民办幼儿教职工、环卫人员等低收入人群增长工资薪金(工资薪金基数提升10-20%以上、逐年增长10%以上);并对民办幼儿园孩子生活费补助;并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费提升补贴(每年增加300-500元),同时对农民老年人领养老金逐年增长机制(10%以上),青海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稳定增长,与全国、其他省区差距逐年缩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激活市场消费潜能,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民生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平台,督促制约民生领域项目经济社会效应提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九条:“对涉及公众利益调整、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者需要公众参与决策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第二十条: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主动公开本行政机关的下列政府信息:(十)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十一)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规定,建立民生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平台,督促制约民生领域项目经济社会效应提升,保障城乡居民享有民生领域项目社会公共服务、提升可支配收入总量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附件:1.2013-2019年全国各省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

2.2013-2019年全国各省市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

附件1 2013-2019年全国各省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  单位:元

地区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北京市

44564

48532

52859

57275

62406

67990

73849

天津市

28980

31506

34101

37110

40278

42976

46119

河北省

22227

24141

26152

28249

30548

32977

35738

山西省

22258

24069

25828

27352

29132

31035

33262

内蒙古区

26004

28350

30594

32975

35670

38305

40782

辽宁省

26697

29082

31126

32876

34993

37342

39777

吉林省

21331

23218

24901

26530

28319

30172

32299

黑龙江省

20848

22609

24203

25736

27446

29191

30945

上海市

44878

48841

52962

57692

62596

68034

73615

江苏省

31585

34346

37173

40152

43622

47200

51056

浙江省

37080

40393

43714

47237

51261

55574

60182

安徽省

22789

24839

26936

29156

31640

34393

37540

福建省

28174

30722

33275

36014

39001

42121

45620

江西省

22120

24309

26500

28673

31198

33819

36546

山东省

26882

29222

31545

34012

36789

39549

42329

河南省

21741

23672

25576

27233

29558

31874

34201

湖北省

22668

24852

27051

29386

31889

34455

37601

湖南省

24352

26570

28838

31284

33948

36698

39842

广东省

29537

32148

34757

37684

40975

44341

48118

海南省

22411

24487

26356

28453

30817

33349

36017

重庆市

23058

25147

27239

29610

32193

34889

37939

云南省

22460

24299

26373

28611

30996

33488

36238

四川省

22228

24234

26205

28335

30727

33216

36154

贵州省

20565

22548

24580

26743

29080

31592

34404

西藏区

20394

22016

25457

27802

30671

33797

37410

陕西省

22346

24366

26420

28440

30810

33319

36098

广西区

22689

24669

26416

28324

30502

32436

34745

新疆区

21091

23214

26275

28463

30775

32764

34664

宁夏区

21476

23285

25186

27153

29472

31895

34328

青海省

20352

22307

24542

26757

29169

31515

33830

甘肃省

19873

21804

23767

25693

27763

29957

3232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数据→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附件2 2013-2019年全国各省市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  单位:元

地区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北京市

17101

18867

20569

22310

24240

26490

28928

天津市

15353

17014

18482

20076

21754

23065

24804

河北省

9188

10186

11051

11919

12881

14031

15373

山西省

7949

8809

9454

10082

10788

11750

12902

内蒙古区

8985

9976

10776

11609

12584

13803

15283

辽宁省

10161

11191

12057

12881

13747

14656

16108

吉林省

9781

10780

11326

12123

12950

13748

14936

黑龙江省

9369

10453

11095

11832

12665

13804

14982

上海市

19208

21192

23205

25520

27825

30375

33195

江苏省

13521

14958

16257

17606

19158

20845

22675

浙江省

17494

19373

21125

22866

24956

27302

29876

安徽省

8850

9916

10821

11720

12758

13996

15416

福建省

11405

12650

13793

14999

16335

17821

19568

江西省

9089

10117

11139

12138

13242

14460

15796

山东省

10687

11882

12930

13954

15118

16297

17775

河南省

8969

9966

10853

11697

12719

13831

15164

湖北省

9692

10849

11844

12725

13812

14978

16391

湖南省

9029

10060

10993

11930

12936

14093

15395

广东省

11068

12246

13360

14512

15780

17168

18818

海南省

8802

9913

10858

11843

12902

13989

15113

重庆市

8493

9490

10505

11549

12638

13781

15133

四川省

8381

9348

10247

11203

12227

13331

14670

广西区

7793

8683

9467

10359

11325

12435

13676

新疆区

7847

8724

9425

10183

11045

11975

13122

宁夏区

7599

8410

9119

9852

10738

11708

12858

西藏区

6553

7359

8244

9094

10330

11450

12951

陕西省

7092

7932

8689

9396

10265

11213

12326

云南省

6724

7456

8242

9020

9862

10768

11902

青海省

6462

7283

7933

8664

9462

10393

11499

贵州省

5898

6671

7387

8090

8869

9716

10756

甘肃省

5589

6277

6936

7457

8076

8804

962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数据→人民生活→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