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强引导和规范我市家政服务行业的建议

​楚永红

日期:2021-03-01
字体:【 打印本页


家政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迅速形成的新兴行业,对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调整产业结构有着积极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市家政服务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信赖。目前我市家政服务业存在以下问题:

1.供求矛盾制约我市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家政服务业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总体上、服务质量上以及季节性的供不应求。总体上供不应求体现在家庭服务员从业人数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质量上供不应求是指服务员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季节性供不应求是由于从业人员多以本地或外地的农村妇女、下岗职工、无业人员为主,在春节、农忙等时间极易出现人手不足。

2.行业门槛低,家政企业良莠不齐。由于中介管理服务模式简单,入行门槛低,运营成本低,经营风险小,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一个人就可以开门营业。小、散、乱的管理模式,导致服务人员信息不完善、健康状况不透明,综合素质难以保证,不培训即可上岗,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监督。

3.服务标准不健全、服务市场混乱。目前,家政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严重不足,缺乏统一的服务质量、服务流程和服务收费标准。各企业自行制定的服务标准难以规范,且多数企业没有能力针对每种项目都建立一套服务标准。由此,工资待遇、服务质量问题成为家庭服务纠纷中争议的焦点。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加强引导和规范我市家政服务行业的建议:

1.加强对家政公司的监管 ,促进家庭服务产业规范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业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和行业服务标准,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对现有的家庭服务市场进行清理整顿,使家庭服务业向着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二是劳动有合同、服务有证件、实行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就业登记备案制度,将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职业专长、消费者评价和诚信情况发布到网上,建立网络化管理的信用机制,有利于避免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帮助消费者迅速了解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背景,提高就业成功率、诚信度和服务效率,同时促使从业人员规范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2.加快行业标准的制定,完善《家庭服务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办法和标准,规范行业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对家政企业的资质认证、收费标准、服务要求等进行监管,规范家政服务行业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家政企业、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消费者等多方的合法权益。

3.建立健全我市家政服务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职能。发挥联系政府和家政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制定本地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有关标准、认定企业资质、对家政公司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级,以此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进一步推动家政服务业“组织化、合作化、规范化”发展。

4.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家庭服务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要加大对家政服务员从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政府部门积极扶持建立培训基地,以家政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支持鼓励龙头家政企业开展内部职业培训。二是把家政服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范畴,鼓励我市职业教育中心等教育机构增设家政专业,促进家政服务业职业化发展。四是增加培训层次。从上岗前技能培训为主的单一层次培训模式,逐步过渡到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级家庭服务人员培训等多层次培训模式。五是注重培训效果。引进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制度,对通过培训达到不同水平并通过职业鉴定的从业人员发放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从源头上建立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准入和职业等级制度,促进家庭服务业职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