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兰西城市群湟水河治理和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建议

日期:2021-03-01
字体:【 打印本页


事由:一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部署,共筑区域生态屏障,共推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携手将湟水河生态大走廊打造成福泽后世的清水大走廊、绿色大走廊,实施国土绿化工程,夯实高原生态秀美城市的绿色本底,建设高原美丽宜居家园,合力打造湟水河流域生态秀美最佳宜居地。二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为契机,以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与周边县区联合谋划甘青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增强对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支撑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生态保护专项支持,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三是统筹两地水源一体化布局,衔接区域水资源总量管理和水资源调配,探索建立水资源应急供应机制,推动建设互联互备区域供水联络管网。加强水务一体化管理,统筹实施湟水河水资源调蓄滞洪重点工程,联动建设防洪减灾预警预报系统,推动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一体化。四是协调推动“三线一单”落地实施,根据青海省、甘肃省制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在示范区统筹细化落实到各乡镇和产业园区。携手治理湟水河干支流沿岸两侧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严格管控污染产业的跨界转移。五是以湟水河两岸生态景观塑造、联合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和岸线修复为重点,共同谋划并实施湟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争取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之中。持续增加两岸、河滩护堤护岸林面积,实施退化林修复,共塑“一河两岸”绿树连绵、城乡相融的景观风貌。六是联合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依法清除岸线两侧和河道内违法建筑,实施湟水河与大通河交汇地湿地生态修复治理,联合建设湟水河湿地公园。强化岸线空间用途管制,协同推进岸线整治修复,治理险工险段、新建和提标改造堤防,提高川海城市段防洪标准。加强湟水河土著鱼类和黄河特有鱼类栖息地保护,共保流域生物多样性。七是建立入河排污口联合监管和河道保洁合作机制,加强巡河管理,整治沿河经营场所违法排污行为,彻底解决违法排污、乱倒垃圾等问题,共同推进湟水河“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共同制定管理办法,禁止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拦截周边的点源、面源污染,保障流域水环境安全。实施湟水河流域水资源联合调度,统筹干支流、丰枯期水资源调配,加强对小水电监管,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保证民和桥等国控断面有效生态流量。

甘肃红古、青海民和同处湟水河流域,红古区是甘肃面向青海的“西大门”,民和则是青海面向甘肃的“东大门”,地理位置紧邻,自然地域空间连为一体,中心城区仅一河之隔。近年来民和、红古对湟水河河岸景观带建设和河漫滩综合开发,两城同城融合发展趋势十分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要求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地处黄河支流湟水河流域的民和、红古加强区域合作,协作融入这一国家战略,协同争取国家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项目,突破行政区划合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青海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发展飞地经济,推动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等系列决策部署,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切实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重任”,为两地争取省市政策,推进区域合作,探索合作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推进生态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建议:从省级层面对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在体制机制方面、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城镇功能完善、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湟水河水生态优势,依托兰新铁路、京藏高速等交通廊道支撑作用,协同实施湟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共保湟水河水环境安全,一体化塑造以滨水景观、休闲娱乐、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主的“一河两岸”滨水景观带,合力打造湟水河生态大走廊,打造联动东西生态优先、景观优美、城镇发达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合作带。

建议代表:杜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