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议背景
双湟支线即湟中至湟源青藏铁路支线,其在湟源境内线路全长18.47千米(K26+500m—K44+970m),铁路沿线土地面积共754.46亩(已发证线路部分占地面积489.5亩、未发证土地面积264.96亩),其中:K26.5至K31路段经过东峡乡南部村庄,大部分为桥梁隧道;K31至K44路段经过东峡乡、城关镇和申中乡,横穿县中心城区,为开放式路线,沿途无防护栏,且在中心城区段有6处无人看守的公铁平行交错道口。2007年青藏铁路西格段(西格二线)复线建设以来,替代了双湟支线主要运输功能,K34至K44路段(东峡乡石崖庄村至湟源北站)通行车次相比锐减,主要为货用车次,湟源北站向西已拆除大部分铁轨,基本不维护不运行。
鉴于双湟支线湟源境内路段横穿县中心城区,导致县城空间严重分割、城镇发展用地分散、利用难度大、空间拓展成本高、规划布局困难,全县人民群众也对双湟支线外迁工作高度支持。为消除过境线路沿线公铁平行交错道口导致的安全隐患,改善县域发展环境,经对接,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明确表示全力支持双湟支线外迁。同时,委托中铁一院集团兰州铁道设计院从线路走线、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认为该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县城更新升级,有利于城市投资环境改善,将对湟源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并综合考虑城市规划、运输组织、技术水平、工程费用等因素,初步制定了线路改线方案。
二、建议措施
拆除湟源北站与石崖庄站区间线路及湟源北站,在新湟源站南侧还建水电四局专用线,并将油库专用线与石化专用线改建接轨至新湟源站,新建线路总长约2.74千米。其中:油库专用线自西格线湟源站西端咽喉北侧引出后折向西北行进,上跨新城大道后于A2K0+455处设线路所,线路继续沿西北向前行两跨湟水河后折向西,接入油库卸车场专用线东端咽喉,新建线路全长约1.14千米;石化专用线联络线自A2K0+455处线路所引出,上跨湟水河后接入既有石化专用线,新建线路全长约0.5千米,利用既有石化专用线约0.78千米;湟源北站专用线新建线路全长约1.1千米。
三、经济效益
一是按照“重置成本法”测算:双湟线外迁需要总费用估算为57217.36万元(其中土地征收费用22147.9万元、沿线设施收回费用12260万元、工程建设费用16379万元、资产补偿费用6430.46万元)。线路改签后新增财政收入和资产39797.59万元(其中土地出让收入26724.22万元、政府资产13074.19万元)。从财务角度需要投入财政资金17419.77万元,同时增加13074.19万元的资产和负债。
二是按照“清算价格法”测算:鉴于该线路属于青藏铁路西格线一期工程,西格线1958年开工、1984年5月通车,涉及线路设施在青藏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经折旧净资产基本为残值。如能争取青藏公司支持,采用 “清算价格法”评估,基本不需要考虑13000万元铁路线路收回成本,项目投资仅需约4400万元。
四、社会效益
1.减少对县城规划和沿线用地的分割,释放湟水河北岸用地约580亩,更好满足县城布局需要。同时既有铁路路基可用于县城公路建设,有利于消除沿线公铁平行交错道口,在减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顺应群众对于安全出行期盼的同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2.有利于消除铁路对县城道路的分割,进一步优化交通路网。一是改造铁路原路基,形成东西向县城主干道交通路。二是打通县城东环路和西环路,与现有北环路和南环路形成城市环路。三是打通水利路和公园路、公园路和中心十字接口,形成南北向支路网。四是打通池汉路与北大路,形成南北向火车站西路。
综上所述,建议:省政府对双湟支线石崖庄至湟源北段既有铁路外迁工程从项目、资金、协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建议代表:韩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