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在青海湖周边的中华对角羚(原名普氏原羚),是一种青海省独有、雄性长着一双相向对弯犄角而得名的羚羊。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仅存300只,属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比国宝大熊猫(1800只)更为稀少、只有藏羚羊(全国约20万只,青海境内约6万只)的五百分之一。2003年2月葛玉修撰文“救救我吧,中华对角羚的呐喊”发表在《青海日报》《西宁晚报》上; 2006年1月,葛玉修又发出了“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湖自行车赛吉祥物的建议”;2007年葛玉修又紧急呼吁“建立中华对角羚特护区”。在政府的关心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对角羚的数量已经明显回升至1400余只。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青海无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习总书记多次就青海省的生态建设提出要求,国务院2014年10月将青海省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范围。省十三次党代会强调抢抓生态建设战略先机,努力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指向标,在生态立省的总体战略中,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处于突出的地位。羚羊种类中顽强生存、长得最可爱的中华对角羚,是青海省作为生态保护标志物和品牌的不二选择。其作为我省珍稀野生动物的代表物种,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1.代表性。青海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珍稀野生动物有藏羚羊、野牦牛、白唇鹿、雪豹、黑颈鹤、中华对角羚等,均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而中华对角羚是其中数量最为稀少,栖息地最为狭窄,最容易受到灭绝威胁的野生动物。且中华对角羚形象俊逸可爱,奔跑迅速,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的青海自然环境的典型地区,因而承载着高原生物顽强乐观向上的精神,与青海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生产、生活、工作状态相呼应,应对各族人民在艰苦环境积极进取的高原精神,符合人文、绿色的环保理念。因此,中华对角羚可以作为青海的野生动物的代表、生物多样性省份的一个品牌。
2.唯一性。中华对角羚为青海省独有,过去曾分布于新疆、宁夏、内蒙、甘肃、青海等省区,现在青海是它唯一的栖息地,这是连大熊猫(四川、陕西、甘肃都有分布)都无法比拟的。而青海的其它珍稀野生动物都广泛分布于青海及其周边各省区,不具备这种独特性和唯一性。
3.神秘性。中华对角羚仅生存于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人们对它的关注还很不够,比如栖息地的更详细范围等,中华对角羚从过去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地区直到今天频临灭绝的生物学原因,以及中华对角羚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人们都还知之甚少。由于宣传不够,从全国乃至国际范围来讲,人们对中华对角羚的了解远没有对大熊猫了解得多,具神秘色彩,这些都亟待我们去做进一步的工作。
4.时效性。中华对角羚栖息于青海湖周边地区,栖息地范围较小而分布相对集中,多数靠近公路,保护好这一物种具有便于观察和显现保护成果的特点。分布于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华对角羚,曾仅有300余只。经过十几年的大力保护,现已逐渐增加至1400余只。充分显示了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和环保人士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中华对角羚所做的工作成效。另外,随着“中华对角羚”一名逐渐为社会各界接纳和认同,以及被认定为“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环青海湖(国际)电动车挑战赛”等大型国际赛事的吉祥物,中华对角羚的新闻价值越来越突出,时效性更强。
5.前卫性。目前,其他省区尚无确定省兽先例,我省率先将中华对角羚确定为“省兽”,与青海省的生态地位相适应,打破“不敢为人先”的思维定式,既是落实习总书记对青海生态保护指示的具体举措,也具有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特殊意义。
青海省是一个野生珍稀动物十分富集的地方,1990年,我省已经把黑颈鹤定为我省的“省鸟”,如果再将中华对角羚定为青海省“省兽”,则会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对于落实习总书记 “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强文化自信”的要求,会更有特殊意义。加大对“省兽”中华对角羚的宣传和保护,让其拥有更广泛的知名度,则会产生更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省生态保护的一个高峰上的亮点,由此,也可以有力地带动和影响相关各方面的工作向前推进。
因此,建议将中华对角羚定为青海“省兽”。
建议代表:李永华 陈 志 邓小川
关于将中华对角羚定为青海“省兽”的建议
日期:2019-01-15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