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社区教育的建议

日期:2019-01-10
字体:【 打印本页

  一、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1、社区教育在全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发展,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方式和路径,形成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广泛开展、中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发展格局,建设了一大批全国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社区教育参与率和满意度逐步提高。《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提出了“到2020年,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内容形式更加丰富,教育资源融通共享,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00个,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个,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的总体目标。
  2、社区教育在我省的发展现状
  早在2011年12月“青海社区教育网”就已经开通,其中包括动态新闻、政策法规、人文历史、家庭教育、养生保健、心海启航、大美青海、生活驿站、在线点播、法律常识、站内公告、热门文章、热门调查等版块,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因宣传力度不够、百姓终身学习意识不强等原因,关注和利用网站学习的人并不多,网站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2012年1月11日,《西海都市报》报道:“青海省广播电视大学申请的“青海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截止发稿日期,青海电大选派教师深入102个社区,开讲六百余场,培训一万七千余人次,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与好评。”但这仅限于西宁市内的社区,并未在全省各州县普及。
  二、全面推进我省社区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2、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3、完善督查评价机制。科学制订社区教育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统计制度,加强对社区教育发展的管理,定期开展社区教育督导工作。建立社会第三方对社区教育发展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定期开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满意度的测评。
  4、推进学习成果积累转换。积极探索建立居民个人学习账号,开发、研制具有学时记载等功能的社区学习卡,记录学习者注册报名、培训考勤、线上线下学习学时等具体信息,形成居民终身学习电子档案,探索建设社区教育学分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意识的增强。
  5、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社区教育的宣传,总结推广先进社区教育地区的典型经验。深入宣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1、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体系。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区教育市(州、县)、区(乡镇)、社区(村)三级办学网络。各市(州、县)可依托本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等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负责课程开发、教育示范、业务指导、理论研究等,统筹指导本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各区(乡镇)社区学校负责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活动,指导社区(村)教学点的工作,为居民提供灵活便捷的教育服务。
  2、创建社区各类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共同体。广泛开展学习型乡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类社区学习型组织创建评比活动,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增强各类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三)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形成社会合力,推进社区教育
  1、开放共享学校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等积极筹办和参与社区教育。充分发挥县级及以上各级职业教育中心、广播电视学校等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推动普通中小学有序向社区居民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
  2、统筹共享社区资源。注重社区教育机构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机构的资源共享,拓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区教育功能,推动社区教育机构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施统筹、信息共享、服务联动。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发掘教育内涵,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逐步实现一个场所、多种功能,促进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效益最大化。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本地现有条件,提高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和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设施面向社区居民的开放水平。鼓励相关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不断扩大社区学习资源供给,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四)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公民素养、诚信教育、人文艺术、科学技术、职业技能、家庭教育、运动健身、养生保健、生活休闲等教育活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积极开展面向社区服务人员、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其组织和服务居民的能力。
  2、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在组织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和方便社区居民灵活自主学习的模式,建设方便快捷的居民学习服务圈。
  3、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结合“互联网+”,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和大数据体系,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推进各地网上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五)重点开设的教育内容:
  1、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结合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基层社区老年人的学习环境,完善老年人社区学习网络。建设老年大学等各类老年人学习场所,努力提高老年教育的参与率和满意度。
  2、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紧密联系普通中小学、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社会组织等,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科普资源,积极开展校外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逐步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主动适应居民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社会、科学生活、安全健康、就业再就业、创新创业、职业技能提升等教育培训活动。积极面向学生家长开展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家庭教育指导。面向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思想道德、民主法治、文明礼仪、生活方式等教育培训,通过社区学习与交流活动,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快其融入城镇社区生活的进程。重视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的培训,积极为社区各类残疾人提供学习服务。
  4、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现代生活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指导等培训,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社会生活、权益保护、就业创业等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和各类残疾人的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