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总结

日期:2023-11-08 来源:青海省人大农牧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代表工作计划和省人大农牧委员会年度代表工作安排,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走访、大调研、大排查、大攻坚”活动,6月20日至21日,农牧委员会围绕农村供水保障这一主题,采取“解剖麻雀、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方式,组织委员会部分委员、专业代表小组成员,赴海东市平安区沙沟乡、巴藏沟乡等地,开展了“人大代表进乡村”蹲点式调研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活动开展情况:通过现场查看、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本次调研工作。召开座谈会1次,走访2个乡镇2个行政村入户走访146户,其中脱贫户107户、一般户31户、监测户8户。实地查看平安区沙沟乡桑昂人饮工程、巴藏沟乡下郭儿村人饮工程、沙沟乡牙扎水厂及巴藏沟乡清泉水厂

(二)平安区农村供水现状:平安区位全区辖8个乡镇(街道),111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约12.69万人。涉及农村供水保障的有96个行政村,人口约6.99万人。境内主要有祁家川、白沈沟和巴藏沟三条流域,共有大小水源47处,建有农村饮水工程共有26处,其中,日供水规模1000吨以上的工程2处,200-1000吨的工程11处,20-200吨的工程13处,自来水普及率100%,供水保障率95%。全区已建成净化水厂9座,覆盖平安区70个行政村5.25万人,出厂水水质(18项指标)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全部满足《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截至目前,全区共改造主管网183km,涉及6个乡镇38个行政村;改造支管网208.5km,涉及5个乡镇25个行政村;共改造入户管网201.91km,涉及5个乡镇25村,安装智能水表4541块,涉及5个乡镇25个行政村。

    二、平安区农村供水保障体制改革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统筹研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平安区政府及水务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研究,在省水利厅的有力指导支持下,经过统筹考虑,可行性分析,创新提出并组建平安区禹康农村水务经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农村饮水保障工作。

(一)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为大力改善平安区农村供水现状,解决目前农村人饮存在的问题,形成城乡供水同步发展的新格局,在管理、服务、水质等方面对标城镇水平,实现专业化、信息化、制度化供水模式,保障供水安全达标。平安区按照引入第三方“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市场运作思路,2021年2月,区水务局党组经过统筹考虑,可行性分析,同意组建平安区禹康农村水务经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平安区平安街道、小峡街道、三合镇、古城乡、沙沟乡、石灰窑乡、洪水泉乡、巴藏沟乡共96个行政村水源地管理保护、供水管网的日常养护及维修抢修、各类供水设施的运行管护、饮用水水质的保障提升及水质检测、供水管网智能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管理、水费征收、应急保障。

(二)改革成效

1.注重智慧管理,健全饮水保障机制。2021年对全区农村人饮工程现有水源、供水设施、供水管网及各村涉及人饮工程的居民、非居民用水户、牲畜用水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现已完成基础数据普查全覆盖,根据数据建立了相关台账、绘制管网现状图和基础数据的资料汇编,并针对农村人饮工程企业化运行管理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调查分析及评估,对可能出现的各项风险制定了化解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此项工作和谐稳定推进。在详实的第一手供水台帐数据基础上,公司与上海熊猫集团合作打造的平安区农村供水智慧管理平台已具备运行条件,因企业能力有限,仅以巴藏沟乡为试点安装的17个管网数据采集器及配套硬件设施的安装调试工作已经完成,该平台作为强化工程运行管理的智慧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巴藏沟乡供水安全监管水平和服务效率。

2.加大工作宣传,增强群众节水意识。为进一步加强群众节水意识,提升农村饮水保障能力,平安区相关部门和水务公司加大节水工作宣传,2022年共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8次,发放宣传手册5000余册、宣传品500余份,悬挂横幅25条,摆放展板6块;在各乡各村张贴宣传海报300余份,实地走访用水户8000余户,向各用水户逐户发放供水保障便民服务卡20000余张,签订《供用水合同》9000余份,张贴《关于严厉打击盗水、盗窃、破坏农村人饮水利工程设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100余份通过宣传来增强广大用水户树立“水就是商品,用水必须缴费,随意损坏供水设施就是违法行为”的节水、护水意识,营造了节水、惜水的良好氛围。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饮水保障能力。2022年水务公司对全区农村供水管网、水源地、检查井等供水设施维修抢修共计982处,共受理居民来电、来访920次,免费疏通管道300余户,并对42座蓄水池进行清淤消毒,保证了全区农村供水管网的正常运行。受去年高温天气和洪水灾情影响,部分居民饮用水出现暂时短缺现象,为缓解群众用水困难问题,组织人员及车辆为居民应急送水共计30次,230吨,及时保障了群众的用水需求。结合全区三个流域和各个水源的实际分布情况,以乡镇为单位将全区农村饮水划分为7个片区,每个片区安排水管员及1名负责人专职管理并建立片区工作微信群。通过定期巡视巡查,对各乡镇供水管网、供水设施、居民用水情况等进行全面巡检,截止2022年底,共进行供水管网及设施巡查250余次,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农村供水设施及管网正常运行,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水源地、蓄水池等供水设施加装围栏悬挂标识警示牌。在强化运营管理的同时抽调专人组建维修养护队,补齐了服务保障的短板,实现了区域内农村供水工程从“源头”到“龙头”运行维护的全过程直管,采取“专业化公司+专职管理人+村级水管员”的三级无缝对接运营管理模式,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服务标准,做到工程管护到位、为民服务到位、供水保障到位。

三、存在的问题

(一)供水保障基础比较薄弱。农村供水设施老化,跑、冒、滴、漏、堵、问题严重,致使部分村庄间歇性停水,急需进行改造升级,以洪水泉乡为例,其部分主管道泥沙淤积严重,部分管道内的过水截面积仅为原管径的三分之一。由于缺少日常运行维护资金,导致部分水厂无法正常运行,且部分水厂由于建设年限较早,净化设备及制水工艺已达不到现阶段制水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更新设备、提质改造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用水量和水质要求。农村群众饮水水质仅满足脱贫攻坚时期相关要求(18项指标),与城镇群众饮水水质(42项指标)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且区内所有水厂的运行维护资金没有保障,水厂水处理工艺待升级优化。

群众节约用水的认识有待提高。目前农村地区用水模式正在由以往的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但在未安装计量水表的地区,群众的节水意识仍有待提高,喝水用水不花钱的思想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用自来水浇灌菜园及长流水的现象,水资源浪费严重。平安区全区90个行政村截止目前仍有60个12351户未安装计量水表在用水高峰期,经常造成“上游长流水,下游常无水”的用水矛盾,群众节水意识淡薄,迫切需要通过安装计量水表等一系列措施,改变群众的用水观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饮水水源地保护有待加强。一些地区饮水水源地保护没有设置必要的网围栏、警示牌等设施设备,农牧民在水源地附近和上游私自放牧、野炊等行为还没有得到彻底控制,水库水面局部有生活垃圾漂浮,水源周边堆积污染物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牛羊在水库周边直接饮水、排泄,不同程度对饮水水源造成污染,直接影响源头水质的安全。

(四)市场化改革困难较多为了持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平安区2021年对农村供水保障建设和管护工作进行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改革,成立了平安区禹康农村水务公司。该公司2022年运行成本与维修养护费用671万元,水费与省级维养经费收入仅267万元,特别是由于计量设施普及率低,2022年水费收入仅42万元,如果全部安装水表,测算全年水费收入可达552万元。根据平安区农村供水保障改革方案,水源引水廊道改造、入户管道改造、水厂设备改造、主支管道改造、管网计量监测设备,智能水表安装等配套工程资金约1.97亿元,现仅落实1.2亿元,缺口较大。

(五)公司化运营的管理服务有待提升。人饮工程比较分散、点多线长,分片区负责人及水管员所管辖的范围较大,村级水管员配置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致使日常巡查工作与实际工作脱节,公司对部分工作未能及时作出回应、存在服务滞后及群众投诉的问题个别群众破坏供水设施、私拉乱接、随意开关控制性闸阀的现象依然存在,水行政执法力度亟待加强。

 四、意见建议

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饮水保障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乡村道路、水利等公益性强、经济性差的设施,建设投入以政府为主。对乡村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和农贸市场等有一定经济收益的设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并引导农民投入。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对城乡道路等公益性设施,管护和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平安区农村供水保障公司化运营改革实践,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平安区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期盼,改革方向值得肯定。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饮水保障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好提升,针对调研中了解到的相关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推进“四化”建设,提升供水服务能力。在稳固住、巩固好现有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基础上,以供水工程建设规模化、供水服务保障市场化、供水运行管理公司化、供水标准城乡一体化“四化”为目标,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推进建设一批规模化供水工程,实现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建设改造一批规范化小型供水工程,整体提升农村供水水平;推进计量监测设施建设,农村供水设施实现信息化监测、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服务能力。

(二)深化农村供水体制改革,建立优质供水长效机制。一方面,强化用水计量收费和宣传“水是商品”的用水理念,使群众树立“水是商品”意识,杜绝群众用自来水浇灌菜园的情况,有效改变群众原来的粗放型用水陋习,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节水意识。强化公司化运行,使全区农村供水保障率和群众用水满意度明显提高采用智能水表先缴费后用水替代传统按人收费方式,提高水费收缴率,农村供水工程日常维护提供资金保障,全面实现以水养水、有偿供水的良好供水环境。另一方面,农村水务公司作为基层第一线为农民群众服务的窗口单位,要牢固树立“农村供水、事关民生,不管多难、一定解决”的服务理念,建立为民便民服务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精细化、智慧化、便民化服务水平。

(三)强化水源保护责任,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加强对供水水源的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地区的管理,严禁在周边放牧、野炊等行为,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在水源地周边安装网围栏、警示牌和有关保护水源的宣传标牌等设施,并加大对水源地保护的日常巡察和执法力度,运用法律手段提升饮水水源保护工作。

(四)加大指导支持力度,强化供水基础保障。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建议,一是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分配时给水利方面确定一定的比例,由水利部门统筹,确保全省农村供水保障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二是各级财政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农村供水保障设施建设和维修养护。三是对平安区、民和县等农村供水保障市场化改革试点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资金保障上给予倾斜支持,或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和用水户等多方投入设施建设和维修养护,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政府认可、群众满意的新型农村供水保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