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总结

日期:2022-12-30 来源:青海省人大农牧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2022年,省人大农牧委员会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两项重点工作开展“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组织部分委员和代表赴西宁市湟中区,海东市化隆县、循化县,海北州门源县,海南州共和县等多地开展调研,总结成效,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效及做法

(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高位推动。一是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强对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的组织领导,编制《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印发《农业农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省直各成员单位立足职能,密切配合,同向发力,构建完善了政策支撑体系。确定西宁市、黄南州、海西州、海南州四个市(州)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州),曲麻莱县、互助县、久治县、祁连县为先行示范县,都兰县、湟源县、天峻县、共和县为重点示范县,强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重点产品区域性输出地基地。二是产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先后认定湟源县、刚察县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认定玉树牦牛、祁连藏羊、龙羊峡三文鱼、柴达木枸杞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推进我省特色农牧产业融合发展,在全省32个县市区开展农牧民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扶持各类农牧民合作社587个发布大通牦牛、龙羊峡三文鱼、祁连藏羊、柴达木枸杞等16个青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柴达木枸杞正式入选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清单,鲑鳟鱼养殖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出口欧洲许可,成为国内唯一获准出口的省份三是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自2019年以来,省级财政共安排资金8.46亿元全力推进化肥农药“双减”行动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及湟源、平安、贵德三县(区)和省三江集团整州整县整场推进,基本实现了化肥零使用。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9.4万公顷、百亩以上蔬菜标准化基地275个。全省耕地质量监测达到覆盖全省所有耕地土壤类型要求。全省初步构建起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累计向省外输出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等大宗绿色产品11万吨、13万吨、5.4万吨、50万吨,价值达133亿元。四是营销渠道进一步拓宽。叫响“青字号”品牌的知名度,在央视及北上广城市发布青海牦牛、柴达木枸杞等16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广告实施“百佳优品”评选活动等,青海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显著。3月份,在西藏拉萨组织举办了“净土青海天然农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推介会,11家青海企业青稞酒、高原富硒特色农产品、青绣、青海拉面牛肉产品、植物精深加工产品等六大类1500多件展品进行参展推介,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青海五三六九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分别与西藏相关单位现场签订意向协议金额22.5亿元。 五是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规划,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提升基地、市场净化等重点项目,建立制繁种、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牦牛藏羊追溯体系建设有序,覆盖到39个县市认证有机牦牛藏羊445万头(只),累计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130万余张。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立项行业标准5项,优化优势特色产业标准182项,进一步加快完善了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组建全省特邀首席专家团队、包县联乡联村科技服务工作组、联州联县督导组三支服务“三农”队伍,实施万名干部科技下乡活动同时健全目标考核体系,量化细化指标,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评估机制,有效助推输出地建设提质增效。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发展。一是坚持突出重点高标准推进,省农业农村厅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重点年度任务,也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年初组织召开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对全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同时以以会代训的方式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建设质量风险排查、亚行贷款项目前期工作、水毁农田水利工程修复、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加大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构建了以《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青海省农田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上层设计为“四梁八柱”基础的制度体系。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通知》,修订《青海省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起草《青海省农田建设工程管护规定》《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信用评定体系方案》《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进一步提升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研究通过《青海省“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96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3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万亩。同时,编制完成《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青海省规划到203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548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114万亩。四是坚持严格执行调度制度,结合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全省“八大行动”指挥部办公室调度平台,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动态监测监管,及时掌握各地区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对进度缓慢的地区采取现场督导、约谈等方式,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五是坚持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包联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工作专班,主动与国土、水利、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密切沟通,注重上下联动,统筹政策、资金和队伍等各类要素投入,不断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还需持续发力。一是部分地区对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思路不宽,结合优势、因地制宜谋划思考还有欠缺,融合资金、带动发展方面措施不力、办法不多。个别州县乡部分干部、农牧民群众和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认知不够,农牧民群众和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氛围尚未全面形成。二是农畜产品加工链条不完整,精深加工能力欠缺,缺乏高端产品,产业附加值不高。农畜产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同质化生产经营的问题,品牌竞争力不强,缺少示范带动型的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营管理不规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问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且大多数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低,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产品开发能力弱,工艺水平低产业链短三是市场主体企业商标品牌拥有率较低,一些富有特色、品质优良的地理标志产品“有实无名”“有名不强”或“优质不优价”,品牌助力产业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企业数量少,加工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产品档次偏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品牌培育滞后,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品牌少,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四是绿色有机农牧业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兽药、饲草料供给等投入品追溯监管难度大,加之产业规模小,制约绿色有机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地方政府对于优质企业缺乏有效的保护培育措施,致使优势企业丧失竞争力,无法发挥优势企业应有的龙头效应。个别地区执行政策还不够有力,商品有机肥招标采购时间明显滞后于农户“春播”时间造成有机肥的严重浪费和功效降低。个别地区畜产品检验监测设施落后,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信息共享不畅通、不及时。五是输出地建设省级专项资金规模小,缺口较大,无固定投入渠道,尚未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总体资金保障不足,有机肥补助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各类经营主体普遍反映发展农牧产业、开展输出地建设的许多项目缺少建设用地或建设用地不足。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牧场等要进入市场,开展电商销售,需要食品生产许可认证或深加工生产设施提升改造,普遍希望能得到资金支持和政府补贴,目前这方面或是没有政策,或是政策落实难。农畜产品运距长,运输成本高,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不足。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及运营还需综合施策。一是建设地块选择难度增加。目前尚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绝大部分位于浅脑山干旱区,地块小且零散,海拔高、土层薄,建设条件较差,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项目建设进度不平衡。受气候、海拔、前期工作进度等因素影响,地区间开复工时点相差15月。施工期与农业灌溉、作物生长期冲突,秋收后上冻时间早,造成施工窗口期短,绝大部分项目只能当年立项次年完工。竣工验收进度缓慢。受竣工决算滞后、审计报告(竣工验收必要条件)出具慢等因素影响,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较为缓慢。四是建后管护机制亟待健全。农田建设项目三分建、七分管,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加之机构改革后相关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职责划分不清,未能有效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日常管护不到位影响项目效益的正常发挥。

工作意见建议

(一)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质效。一要加大对输出地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完善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经营主体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绿色有机认证、电商销售、省外门店等的支持和补贴机制,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输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促进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输出地建设相关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在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基础上,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发展农牧产业缺少建设用地或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援青机制,在兄弟省(市区)建立门店等各种销售平台,通过展销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农畜产品对外输出力度二要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统筹推进“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农畜产品优势区,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农牧业现代化示范区,做优做强牦牛、藏羊、青稞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家禽、冷水鱼、休闲农牧业等特色产业,并建立健全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五位一体”的标准体系健全农牧业加工流通体系,盘活各类资产资源,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加快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储运、电子商务、休闲体验等二三产业发展。建立生产和产品评价标准,规范产前产后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牛羊产业实现养殖增效、品牌增值、牧民增收。采取切实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助力产学研一体推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原生态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为重点,充分挖掘青海农畜产品无污染、绿色、有机的先天优势和品牌价值,聚力培育打造一批青海高原特色的“青字号”精品系列产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强化畜牧业品牌对外宣传,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强化品牌培育能力建设,全力打造“高原牌”“有机牌”“绿色牌”,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的公众认可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高原种业培育工程,繁育推一体化推进,促进马铃薯、油菜、青稞、牦牛、藏羊等一批优良品种向省内外推广。四要高度重视“双减”工作中暴露出的配套资金不足,有机肥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有机肥发放不及时,农药监管追溯平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加大政策扶持研究,加强监督检查,促使“双减”行动真正发挥实效,为输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吸收和推广,用现代农牧业科技装备农牧业产业化各环节,建立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监督体系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积极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严格农牧业投入品生产管理做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持续完善产地追溯体系加大农畜产品包装和标识监管力度,加大有机肥生产经营常态化监管,推进监管、检测、执法“三同步”,切实从源头上保障农畜产品生产质量五要运用多种方式及渠道,广泛深入宣传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及时提炼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支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良好氛围。加大绿色有机认证相关领域的业务培训,积极邀请有机认证机构的专家对全省各级干部、新型职业农牧民、农牧区实用人才、本土人才等人员,开展绿色有机认证流程、市场定位、产品质量、生产加工标准等培训,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落实目标考核,细化工作措施,按照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开展督查,通报进展,评估成效,总结经验,对推进力度大、典型示范作用明显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建立扶持奖补工作机制予以奖励。

    (二)坚持重点突破,加快补齐高标准农田建设短板弱项。一要强化顶层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措施方案。从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维修改造、完善制度等方面加强研究,综合施策,从制度上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推进。二要把握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间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季节性很强,建设时间就集中在几个月,还会受到疫情影响和我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制约,应当高度重视工程项目建设时间安排,细化方案,全力攻坚,保证年度项目的顺利完成。并特别注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实施时间点安排在粮食作物收获后的空档期,防止因工程实施发生毁粮割青事件。三要加强工作统筹,提升工程质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工程标准,加强管护管理,将工程真正建设成为补齐“三农”短板、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推动产业扶贫、支撑农业投资的实打实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