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总结

日期:2019-06-25 来源:青海省人大农牧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重大要求的实施意见》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同志有关“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的批示精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决定就脱贫攻坚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督导,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5月21日至24日,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农牧专业代表小组成员和政府相关厅局负责同志,赴乐都区、同仁县、泽库县、同德县等地开展了脱贫攻坚调研督导暨“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同时,对“关于完善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政策的建议”和“关于加强农牧区电商发展的建议”办理情况进行了督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的主要做法

这次开展调研督导,是省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积极投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活动,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行动,也是省人大常委会2019年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同志对“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十分重视和关心,两次作出重要批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荣对今年如何开展活动作了深入思考,提出总体思路,亲自审定活动工作方案,并在启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吴海昆负责牵头,全程参与和指导调研督导工作。二是筹备精心细致。农牧委员会及早动手,在立法修规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认真做好方案拟定、代表联络、会议筹备、资料搜集、协调保障等工作,确保了这项活动顺利高效进行。三是尽心尽职深入。各位委员和代表高度讲政治讲纪律,带着感情、带着重托,克服困难,统筹安排工作,积极参加调研活动。临行前,认真查阅中央和省委有关脱贫攻坚相关文件资料,详细了解本县区、本领域脱贫攻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带着问题深入思考。活动结束时,大家又提出了有质量、有水平的意见建议。四是各方积极配合。省政府很重视和支持这次调研,省扶贫开发局、省水利厅、省商务厅,海东市及乐都区、黄南州及同仁县和泽库县、海南州及同德县,着眼当前脱贫攻坚形势,认真梳理工作,在启动会上做了专题汇报,三个厅局相关领导和负责同志全程参与了调研督导并介绍了相关情况,四个县区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全面准备、全力配合督导组进行了陪同调研,重点突出,成效明显。

二、脱贫攻坚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调研督导,总体感到,各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中央巡视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坚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动摇,提高政治站位,压实攻坚责任,强力推动落实,目前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参与扶贫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精神状态好、底气信心足,各项工作抓得实、抓得紧、力度大、成果好。只要紧盯目标,工作再深再细,一鼓作气,全省能够确保2019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绝对贫困“基本消除”目标,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整体消除。同时,更看到通过脱贫攻坚,农村牧区的城镇化步伐在加快,工业化正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农牧业现代化取得了良好进展,农村牧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镇布局、人口格局、基础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革,农牧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具体到这次调研督导的四个县区,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巡视问题整改工作扎实有效,突出问题整改到位。各县区高度重视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全面核查反馈的4个方面14条问题,对标对表,逐一销号。如乐都区王佛寺村到户产业同质化、同仁县扶贫产业园资金闲置2年多、同德县将扶贫贷款用于非扶贫项目等突出问题已得到彻底整改销号,省委已向中央巡视组进行了汇报。对其他问题,也能举一反三,结合实际,认真查找不足,及时补上短板,工作比较扎实有效。

(二)“两不愁三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基本达到脱贫摘帽要求。调研督导组所到四县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时序不同,所处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因素各异,贫困的程度、原因也有差别,但总体看,各地区对底数摸的比较清,针对每一户采取的帮扶措施因人因户精准到位,已脱贫的在持续巩固,正在攻坚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有较好的基础和保障。同仁县累计实施易地搬迁1110户4672人,实施危房改造和就地改造786户3285人,并对全县非贫困户安全住房全面开展排查,进行房屋评定,切实提升了住房安全保障。乐都区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范围,签约管理2454名慢性病患者,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将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

(三)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势头开始显现。各地区立足实际,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积极打造品牌,多样发展产业,群众增收途径不断增多。乐都区樱桃示范园、卯寨乡村旅游、峰堆乡马铃薯花海、杂粮种植等特色产业风生水起。同仁县依托热贡文化,建成的唐卡、泥塑、雕塑文化扶贫产业创作基地等扶贫产业项目各具特色。同德县大力发展青稞种植、牛羊养殖、厥麻种植等特色产业为773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置扶贫救助保险,为29个贫困村在共和县新建6.6兆瓦的光伏电站贡麻村以党建为引领,先后投资455万元,流转土地1674亩,发展草产业、高清植物营养油加工产业,带动全村人均增收99元。泽库县建设工业聚集区和扶贫产业园,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脱贫增收成效明显,产业产品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多样化发展势头开始显现,经济效益稳中有增。

(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同仁县作为深度贫困县,通过三年攻坚,加大资金投入,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电、网、村级卫生室、综合服务中心、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七个100%”。乐都区2016年至2017年间先后将3374户11443名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由穷山僻壤搬迁至城区近郊,2018年启动实施海东市东部干旱区易地搬迁试点项目,搬迁深度贫困地区群众2409户7780人,同时,依托东西部对口帮扶平台,在七里店安置点建设希望小学,项目惠及深度贫困乡镇群众1.8万余人。2018年深度贫困乡镇追加投资的教学点建设项目,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工。同德县“十三五”以来,总投资3198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项目43项,解决了2镇3乡29个贫困村、14个非贫困村3039户14827人及大小牲畜13.15万头只的饮水安全问题。

(五)脱贫巩固提升稳步推进,防止返贫措施初步建立。同德县摘帽后,提出实施了“三三布局”的生态新战略,确定了以发展生态农牧业、打造三江源区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桥头堡和区域性品牌新思路,投资2.2亿元建设了省级扶贫产业园和县级巴塘扶贫产业园。为帮助解决返贫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问题,建立了“党政军企”联合共建的返贫救助基金,现基金规模已达550万元。两年来,及时救助返贫困难群众24户,效果较好。同仁县足额落实贫困大学生三江源奖补资金,投入192万元按照人均150元标准为贫困人口购买了扶贫救助保险,有效防止了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通过几年坚持不懈努力,四县区脱贫工作已取得决定性的成效,但认真对照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对照巡视组反馈的问题,对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往深里分析、往严里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还做得不够。各地近几年脱贫攻坚任务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脱贫成效也非常明显,但在即将或正在跨入全面小康的新形势下,针对脱贫攻坚与藏区发展、对口援青政策叠加形成的农牧区重大变革、重大趋势,对进一步放大各项政策的叠加效应,搭建全面小康的新平台、新抓手缺乏下先手棋的意识,思考得较少;对脱贫攻坚后续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度融合的考量不够,衔接的不够,缺乏将脱贫攻坚后重点乡村布局调整、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机结合、配套规划、整体推进的政策措施。

(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比较缓慢。目前,各地已基本完成了承包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但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允许乡村对闲置土地、校舍、厂房和废弃地开展整治,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等方面改革工作推进还比较缓慢。一方面,脱贫攻坚和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缺少建设用地。另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后的宅基地复垦、有偿退出工作比较滞后,改革同频共振效果没有及时发挥出来。

(三)已摘帽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仍有许多短板,巩固提升工作任重道远。如同德县脱贫基础比较脆弱,基础设施仍有许多短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巩固提升政策措施较少。该县2017年底摘帽,2018年受暴雨和泥石流灾害,有3个乡镇9个村238人受灾严重,交通、水利、电力基础设施损毁价值达4000余万元,部分村社与国道的连接线、水利配套工程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四)农村安全饮水仍欠账不少,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全省仍有2万余户贫困户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没有完成,许多地区安全饮水水质不稳定,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有的不收水费,有的水价过低,导致工程缺少运营维修资金,影响正常供水,也不利于节约用水。此外,县级政府作为农水工程运营维护管理的主体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五)农牧特色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各地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了一些特色产业,但普遍存在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少的问题。特别是一旦扩大规模、推进深加工,就跟风而进,形成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之科技创新不足,高质量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仍显不够。许多地区集体经济已实现“破零”,但相当部分缺乏特色、缺乏后劲,如何避免重蹈上一轮发展集体经济覆辙是各方面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较好,但多以下行为主,农产品分等分级、采后处理、储藏保鲜、包装运输与配送、质量安全认证等处在起步期,致使上行量很小,对农牧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

六)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如何双赢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有的县集中力量建了扶贫产业园、扶贫企业,但因燃煤小锅炉改造缺资金、缺天然气,达不到环保标准,无法正常生产;有的地方选择养殖业作为扶贫产业,但因环保和饲养规模数量、安全等标准提高,以及过去基本农田、林地、草地的划定不够科学,限制因素较多,很难找到合适的养殖地点。

此外,乐都区七里店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因海东市管网工程统一规划尚未完成,安置点用电线路和自来水接入工程目前还没有全面开工,项目进度比较滞后,搬迁群众(涉及2310户78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74户4873人)按原计划入住的难度较大。有的集中安置区独成体系,与城镇社区融合发展不够

四、相关工作建议

活动结束后,调研督导组及时召开了总结交流会,委员、代表和调研组成员在充分肯定脱贫攻坚取得成绩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紧密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形势任务,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畅谈体会,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七个方面36条工作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意见建议:

(一)全面落实后续巩固政策措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重要指示和中央、省委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在抓好攻坚拔寨的同时,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稳定脱贫退出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让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照“四个不摘”的要求, 保持扶贫工作队伍稳定,督导推进后续巩固工作。二是续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统筹推进行业扶贫, 巩固提升退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改善发展条件四是推进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继续推行相关医疗扶贫政策,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五是加强动态监测,将返贫人口和新致贫人口及时动态调整纳入建档立卡系统,落实精准扶贫措施。

(二)稳定抓产业发展,积极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着力“定准产业”“找准主体”“对准市场”三个关键环节,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稳定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培育特色农产品,形成区域规模,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扶贫绩效。一是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信息引导和保障服务。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搞好精深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光伏产业、民族文化、电子商务、特色餐饮等优势产业,鼓励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稳定增收致富。三是规范发展农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园区+企业+贫困户”“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拉格日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增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益贫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各类园区和基地产业集聚的作用,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五是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农村电商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电商与新型供应链、销售链体系融合发展,提高农牧业效益。

(三)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开展农村宅基地集约有奖、退出有偿试点,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对宅基地自愿退出的给予必要补偿,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择1-2个县开展优化村庄用地布局试点,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做好县域范围内村庄布局规划,指导做好村庄规划,将有偿退出的宅基地与闲置校舍、工矿废弃地等统筹整治,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以满足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三是实《关于规范全省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管理使用的指导意见》结合乡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通过资源开发、盘活资产、产业带动等模式,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村发展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建设扶贫车间,发展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四是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受益者。五是深入挖掘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中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集中打造一批村集体经济示范村,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

(四)改革用人体制,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一是重视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一方面,要重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各级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使青少年掌握一、二项谋生技能,适应社会就业,特别是做好农村青少年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能工巧匠使农民有多技之长,拓宽增收渠道。二是推进乡镇站所改革,激发农业技术人员活力,加强乡镇站所建设。全省范围内统筹研究新时代乡镇站所发展之策,全面改革县对乡镇站所的管理体制,确保乡镇有队伍、有资源为农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科研人员在涉农企业兼职兼薪,推进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建立有利于涉农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和资金下乡创新创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和农牧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

(五)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政策研究,管理好新型社区。脱贫攻坚中易地搬迁村庄多,不同乡镇和村落的群众汇聚到新的居住地,打破了以往“熟人”社会,也跨越了既往的组织管理架构,对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新搬迁农民尽快深度融合是一个新课题。要借机转变观念,借鉴城市社区治理理念和办法,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与搬迁地城区之间打破原有乡村界限,整合资源,依托社区治理平台,做好党建、团建、妇建和农民自治组织建设,用服务为先理念做好社区治理工作,使群众安居乐业。同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想方设法通过为搬迁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培训转移就业、商业服务、迁出地土地流转等一系列精准措施,保障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

六)扶志扶智提升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强化“扶勤不扶懒”的鲜明导向,帮助脱贫群众进一步摆脱“等靠要”依赖思想,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一是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政策宣传宣讲,选树先进典型,加大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力度,把群众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情沟通工作做到位,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政策引导与思想疏导紧密结合,激发群众不甘于现状的内生动力,提振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二是持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建立完善生产奖补、以工代赈、劳务奖补等工作机制,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生产、劳动务工等方式参与扶贫项目建设,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公益岗位上岗,大力倡导勤劳致富。三是组织群众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在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的同时,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建立省政府主导,农业农村、财政、科技、林业、交通、供销等有关部门联动的机制,对农牧区残膜做到应收尽收,加快可降解农膜的试验应用步伐。

(七)加快农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步伐。针对民生水利建设投资不足、运行管理能力不够的问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水利建设资金,加大省级筹资力度,全面完成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全面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责任制,指导州县全面落实县级人民政府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强化水行政主管等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和解释,建立和完善向农户合理收取水费的制度体系,教育引导群众增强节约用水意识,全面提升运营维护保障能力。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总结“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成功经验,继续有效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共同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一是扎实落实王建军书记批示精神。采取适当方式,督促省有关部门抓好去年“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期间代表提出的全域无垃圾创建活动、加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治理农村白色污染等意见建议的推动落实工作。二是将本次脱贫攻坚调研督导中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印送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要求在今后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借鉴参考。三是继续加强代表建议督办工作。通过“关于完善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政策的建议”和“关于加强农牧区电商发展的建议”重点建议的督办,督促各级政府建立完善脱贫攻坚后续巩固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电商在扶贫产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人大代表进乡村”活动取得的成效,宣传新时代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的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