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兴青四策 ——解决政策“一刀切”问题刍议

多杰群增

日期:2018-12-05
字体:【 打印本页

  今年仲夏时节,根据组织安排,我在青沪两地参加青海省厅级领导干部培训班,集训与自修结合,课堂与实地相辅,理论与实务对接,国内与国际贯通,交流与模拟融汇,拓展了视野,更新了思维。其中,在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引导下,以“青海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为题,运用结构化研讨的流程和技术,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激发思路,充分参与,其涉及的广度深度与取得的质量效率,以及由此探讨所引发的有益性思考和得到的创造性启示,令人印象至深。
  本次课堂研讨活动中,将思维分段、集思广益,由人人发言的“民主”,到集体选择的“集中”,环环相扣,节节推进,仿佛层层包裹的“锦囊”,一旦打开,令人豁然。首先摆问题,我们先后找出了制约青海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28条,其涵盖范围上达顶层、中涉自身、下至基层的各个方面,然后对所有问题进行“表决式”选择,给全班贡献了看法比较集中的三个问题,并从中选择“中央政策一刀切”作为本组课题。接着查原因,按照“鱼骨图法”罗列原因,找出6个主要原因或者现象,每个原因之下又各分析列出若干成因,概括起来,本组认为形成“一刀切”政策的成因主要是:对地区差异性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精确,制定政策考虑平衡多、考虑特殊性较少,青海经济在全国的分量太轻、可以忽略不计,中央了解青海省情不够,青海积极主动地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不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创造性执行政策不够。最后想对策,针对问题及其原因,抽丝剥茧寻根由,破立并举找出路,采用“头脑风暴法”,大胆设想,献策出计,并通过“四副眼镜”审视甄别,比较判断,形成了共识,那就是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克服制定和实施政策“一刀切”的弊端,必须上下联动配合,采取4条措施,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兴青之路。
  (一)建立青藏高原特区。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将青藏高原作为一个整体,按照自然、地理、历史、文化、资源等因素,重新划分区域,建立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海拔最高、体积庞大、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青藏高原特区(使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特区与入海口的上海浦东新区遥相呼应),在功能作用上重新定位,在发展方向上大体一致,在制定政策上一视同仁,使青海与西藏成为同一片蓝天下“一个妈妈的儿女”。
  (二)潜优势转为显优势。青海具有生态上、资源上、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3%,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是稳藏固疆的战略通道。对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作用,应该调动各方面力量,深入分析论证,摸清资源家底,作出科学权威评估,并进行动态调整,使无形的价值得到具体量化,促进实现各类潜在资源的客观化、货币化、市场化,能够让青海人民贡献资源有收益、保护生态有实惠、维护稳定有保障,使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形成相互促进的正比例关系。
  (三)争取政策先行先试。国家开展改革发展试点时,首先在青海进行,从最落后的地方取得经验,然后总结提升,推而广之。在实际工作中,落后地区实施一些福利性政策比较迟滞,甚至可望不可及,形成“政策孤岛”,带来政策实施的“时间差”效应,即某项国家政策“一刀切”割了发达地区的“尾巴”,却砍了落后地区的“头颅”,越发达的越占便宜,越落后的越吃亏,造成一国之内政策相同但各地受益不尽相同,出现逆循环。应当计算政策实施的传导距离和时间成本,在“齐步走”的条件下允许边远落后地区收尾时间“慢半拍”,让落后地区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形成正循环。
  (四)中央领导常来考察。共情方可共鸣,身入才能心至。在一定程度上,许多决策者的心目中,青海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缘于来的次数少、了解情况少、切身体会少。关注度不够,就容易在决策中被“合并同类项”。因此,一方面,建议中央领导特别是顶层主要决策者每年每个季度都对青海考察调研,到最远的地方走几趟,在最差的地方住几宿,亲身感受艰苦,亲耳听取诉求。另一方面,省内各级官员要敢于说实话,大胆谈问题,不遮掩,不粉饰,让决策者看到真相特别是短板、了解实情特别是困难,进而在顶层设计时能够对青海有一个全面立体的印象,给予充分的政策倾斜。
  (作者: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成员、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