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县于2012年被列入全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省上决定通过三年时间,集中力量解决同德县农牧民贫困问题。为了解同德县扶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近期,我赴同德县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
同德县位于青海省东南腹地,总面积46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同德扶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艰巨。一是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全县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畜存在饮水困难,尚有80%的自然村不通公路,一半牧户不能收看卫星电视节目,无房户、无畜户、不通电、不通自来水的牧户还占相当比重。二是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农业产业商品率低、规模小、布局分散,工业经济发展滞后,主导地位尚未确立,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处在低层次、低水平,资源优势仍未转变为经济优势。三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技能缺乏,农牧区劳务输出难度大,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狭窄。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全县医疗卫生体系仍不健全,医疗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五是干部队伍素质不齐,农牧、林业、交通、规划、建设、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二
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青海藏区发展、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等政策,给同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以更大决心、更有效的举措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一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打牢发展基础。在实施好三年扶贫攻坚规划既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同德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缓解贫困群众和牲畜饮水困难、通行等问题。帮助落实未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的牧民早日实现定居。同时,加大草原、农田水利、能源电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夯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集中力量完成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任务,实现行政村通村道路95%以上、自然村通村道路90%以上的目标,并使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有效改善,牧区用水、用电、住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牧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依托同德草地资源、畜种资源和高原农作物资源,按照“选好产业抓扶贫,抓好扶贫促产业”的思路,发展设施农牧业,做好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同德有机(良种)牦牛繁育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草产业加工储备示范园等三大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和扶持特色产业,努力提升示范带动效应和社会经济效益。利用境内宗日文化遗址、原始森林、黄河大峡谷、藏传佛教寺院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培育高原特色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带动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二、三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建议将同德县旅游资源纳入省州旅游圈和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外界对同德旅游资源的认识,使旅游业成为同德快速发展的产业和新增长极,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切实加快劳务输出步伐,努力实现群众增收。
三是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努力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起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牧业点有牧家书屋的三级文化活动场所。针对同德县部分地区大骨节病、包虫病、乙肝和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贫困农牧民经济负担重的情况,制定专项防治规划,把防治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拨出专款重点解决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问题。同时,提高农村牧区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的同时,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以生态建设为抓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真实施三江源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和三江源生态补偿、草原生态奖补等政策,加快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步伐,大规模开展草地生态建设,通过实施退牧还草、草原鼠虫害防治、生态移民、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保护、有效治理”的原则,落实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与半舍饲圈养转变,改变农牧民放牧方式,有效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
五是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契机,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德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多宗教并存,信教群众多,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尖锐复杂。加之特殊的贫困现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是同德县全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全面开展以党的民族理论和基本知识、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涉藏维稳宣传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大力夯实开展创建活动的思想基础,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依托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实施,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五大类扶持项目,坚持开发式扶贫、综合治理和全面推进的原则,进一步突出专项扶贫,强化行业扶贫,完善社会扶贫,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全省扶贫攻坚创新区,从根本上扭转贫困落后局面,使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过上更加和谐幸福美好的生活,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作者:青海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会长;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