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关于贵德县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桑 杰

日期:2013-11-27
字体:【 打印本页

贵德县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总面积3700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耕地面积195510亩,其中水浇地111855亩,浅山地52786亩,脑山地30869亩。贵德深居内陆,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公里,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7.2,年平均降水量251-559毫米,全年无霜期258天,作物生长期223天,年日照时数为2928小时,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贵德县是我省重要农业县,农业经济发展在全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今年3月上旬,我结合学习中央1号文件精神,就贵德县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十一五”以来,贵德县按照“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的发展思路,持之以恒调结构、抓产业、强基础、惠民生,农牧业经济“稳”的基础更加牢固、“快”的亮点不断频现,承接和延续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发展的喜人态势。2012年,全县实施农林水项目95项,完成投资3.98亿元,特别是实现水利投资1.93亿元,投资额度同比增长118%,再创历史新高,农牧区发展面貌明显改善;完成播种面积21.87万亩,建成冬春小麦、露天蔬菜、双低油菜、薄皮核桃等特色作物基地13.9万亩,粮油产量达到3.58万吨、蔬菜产量3.06万吨、水果产量2854吨、肉蛋奶产量6876吨,建成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2个、养殖小区6个,优势农牧业生产比重不断增大;积极建设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健全完善土地草场流转机制,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均衡推进农牧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16元,同比增长19.06%,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贵德县农业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全县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特色种植业规模小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农牧业生产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低,农业产业链条短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较为薄弱;农牧区发展后劲依然不足等,必须认真研究解决。今后,贵德县应继续坚持农牧业为基础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继续按照“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的方针,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项目建设为支撑、资金扶持为引导、园区建设为示范、基地培育为抓手、改革创新为动力、转变方式为主线,全力拓展农牧业生产功能,全力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

一、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认真研究各级财政投资导向,积极做好项目储备、申报工作,争取上级财政的资金支持,切实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增加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服务“三农”工作的力度,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优化信贷投放结构,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贴息机制,帮助农牧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三是鼓励社会投入。注重发挥农牧民在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牧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养和集约经营水平。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现代农牧业,加快形成“政府扶持、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二、加快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重视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农业合作组织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业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各种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与市场的对接能力。二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乡镇长团”和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活动。加强科技服务工作,发挥现有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建设乡镇农业科技体系,实行科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大力推进良种工程、粮油菜高产创建,全膜双垄栽培、标准化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集成利用,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新模式,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构建政府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三要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四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积极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三、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按照“有生产基地、有服务实体、有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营销网络、有联结机制”的要求,培育新型经营实体,积极培育壮大农牧业经济实力。支持贵强良种猪繁殖场、易稼源、藏蜜、果酒等农牧生产企业开展精细化生产、品牌化包装、市场化营销工作,推进蔬菜生产加工,建成以生产酸奶、酥油、曲拉为主的上岗查等村乳制品加工车间,形成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经济结构调整和各地产品比较优势,建设一批特点鲜明、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加强同国内进出口企业、外资公司的联系,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形成“生产与流通相连,本地与外地相通,国内与国际接轨”的流通大格局,提高本县农产品的竞争地位,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

四、不断加强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大力挖掘农牧业内部就业潜力,推动农村居民致富创业,支持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领办创业,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城乡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和“绿色证书”等培训资源,加强技能培训,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工种的技能培训体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培训成为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在培训内容上,突出抓好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以职业学校、劳务培训中心为骨干,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站为基础,以民办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优势互补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采取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实地示范等方式进行培训。在培训机制上,积极建立各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以协会为单位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引导,实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

(作者:青海省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会长   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