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是江西省11个设区市之一,现辖13个县(市、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490万。“红”、“绿”、“古”、“新”呈现了吉安的特点。“红”,吉安是创造井冈山精神的红色摇篮,大革命期间共有18万多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5万余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吉安的“红”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绿”,吉安是彰显江南风韵的绿色家园,水质和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68%,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曾经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连续四度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古”,吉安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都,是秦县汉郡,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古时历代走出一批先贤名臣,流传着“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以及“满朝文武半吉安”的千古佳话。“新”,吉安是充满发展活力的创业福地,近年来,吉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水陆航运交汇相通,成为江西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开放力度加大,老区发展步入新阶段,近期出台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和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启动,给吉安老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吉安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曾演绎了许多惊心动魄的诗篇,孕育了许多千古吟诵的文化,积淀了许多激扬深厚的历史。而如今,吉安又正处在一个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79亿元,财政收入达11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331亿元,产业结构完成了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型。城乡面貌大为改善,城镇化率每年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8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60%以上,保障房建设居全省前列。吉安发展的秘诀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走对路。科学审视市情特点,吉安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双加速”的发展阶段。基于这一研判,吉安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的两个重要抓手,在五年前提出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工业化和城区)的基础上,又加上“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以略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的速度向前推进,努力跟上发展、缩小差距。吉安顺应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推动全市经济总量和竞争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发展布局时遵循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理性分析吉安实际,集中将最有可能、最有希望率先崛起的沿105国道从吉水到泰和的吉泰走廊确定为核心增长极的区域。吉泰走廊位于吉安中部,以105国道为轴线,贯穿吉水、青原、吉州、吉安县、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和“三县三区”,南北长约
——干对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理性与自觉。一是捏紧拳头,构建具有吉安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式发展,注重一手抓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的集聚和提升,一手抓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突出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先进制造、绿色食品和电子能源等产业,着力打造十亿企业方阵、百亿产业集群、千亿园区板块。做优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产品终端化、品牌化和集成化。聚集吉泰走廊,鼓励并规划县域经济特色,各有侧重,县域错位发展,努力打造优势产业聚集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政府主导共建“飞地”园区,吸引沿海地区产业组团式、整体性转移,龙头企业领军带动特色产业园区,政府建设标准厂房“筑巢引凤”,在板块对接中实现借力发展。二是突出生态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大气雅气秀气吉安,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管理,以传扬保护文化和绿色为特色推动城市建设。紧扣做大城市规模推进城市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交通先行、绿化先行,特别是以交通和绿化建设固化规划,南延北扩、东拓西进,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紧扣繁荣城市经济推进城市建设,坚持服务业与工业“双轮驱动”,狠抓产城互动,建设十大专业市场、庐陵新区商业慢行系统等大型高端商业项目和7个物流园区,扣住吉安后花园的青原山,展开5平方公里区域的旅游规划建设布局,推动以井冈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山上山下互动发展。紧扣彰显城市魅力推进城市建设,突出绿色生态理念,努力建设森林城乡、绿色通道,按照道路林荫化、城市园林化、园区生态化的要求,打造大尺度景观、大面积水域、大生态绿化。突出文化传承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努力种植庐陵文化,对城市历史文化遗迹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建设庐陵民俗园,打造庐陵特色古街区,努力留下城市文脉、印记和特色。紧扣市民需求推进城市建设,把老城区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棚户区改造、道路“白改黑”、街景改造等工程,做到铺平百姓出行路,点亮百姓门前灯,净化居民小环境,清理社区下水道,贯通城区排污管,连上沿街绿化带,提升城市形象。三是坚持城乡统筹、城乡同治,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把小城镇和乡村作为城乡同治的重点,高起点打造吉泰走廊10个卫星镇,高标准建设全市31个重点示范镇。按照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和乡风美的“五美”标准,创造性地总结出“八不”、“八多”原则,大力推进乡村美丽建设。“八不”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等靠要、不占用农田建房、不沿马路搞建设、村庄不搞宽马路、居民门前屋后不搞过度硬化;“八多”即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搞庐陵风格的坡屋顶、多搞庭院绿地、多搞村庄绿化、多发展产业、多保留古迹、多发动群众。突出“生活美”,大力发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花卉苗木、绿色蔬菜等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主攻方向。四是围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多予少取、放权放活原则,支持放活工业园区发展。理顺中心城区建设管理体制,给利、给责、给权,多点发力推进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
——用对人。事业是人干出来的,吉安市注重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坚持不懈抓学习,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对各级干部提出了“坚定正确的立场、学习思考的习惯、开放创新的视野、亲民为民的情怀、敬业实干的作风、操作落实的能力、攻坚克难的本领、止于至善的追求、与人为善的胸怀、廉洁自律的操守”的十项要求。创新方法用干部,探索了一条扩大党内民主和坚持党管干部、群众公认原则有机结合的选人用人新路子,倡导重德才、重学习、重实干的正确用人导向,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孜孜不倦抓作风,始终把全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抓在手上,凝练推出了“崇文、正气、开放、图强”的吉安城市精神,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今天的吉安,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愿景。国务院支持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吉安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支持吉泰走廊开放开发,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重要的经济增长带。相信,吉安将在未来牢牢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届时,一个开放、繁荣、秀美、幸福的新吉安将会呈现在那一片红土地上。
我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吉安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理性与自觉,提出致力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的发展思路,以及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对完善我省“四区两带一线”可持续发展格局,推进“三区”建设、实现“两新”目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凝聚新青海建设的强大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