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千年技艺 点石成金

——泽库县和日乡石雕产业发展情况

日期:2012-09-06
字体:【 打印本页

今年8月底,我到黄南州泽库县调研工作,除了解泽库县畜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外,我还考察了泽库县和日石经墙以及和日石雕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因有长期在黄南州工作的经历,我对和日石经墙和和日石雕产业发展十分关注。时隔多年,这次调研考察,看到石经墙得到很好的保护,看到周围群众传承千年技艺,收入得到增加,生活大为改善,内心十分高兴。我把和日石经墙这个不未人知的艺术奇观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宣传石经墙,推动和日石雕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和日石经墙位于黄南州泽库县和日乡德敦寺后的山坡上,距西宁352公里,距泽库县75公里。石经墙高3,宽2.5,长200余米,加上另外三堆石经,总长度近300,由10万余块大小不一的自然石片刻成经文后,按顺序排列而成。内容多为佛教名著经论、石刻佛像,并有大量反映文法、诗歌、艺术、天文、历算、医学、律法等方面的作品,刻字达2亿多。主墙长165,高3、宽2.7,上刻著名佛教经典丛书《大藏经》两大部之一的《甘珠尔》,收录各种著述1008,共刻两遍,约3966万多字。主墙的东面是一处独立存在的经石方墩,10,边长9,其上堆放的石经是《大藏经》的另一部经典《丹珠尔》,收录各种著述4361种约3870多万字。在《丹珠尔》经墩东40处和主体石经墙西120处,还各有一座规模较小的石经墙,前者所刻为佛经《塔多》,共刻108遍;后者所刻经文有17种。除这些文字刻石,和日石经墙还有近2000幅各种佛像、佛塔等绘画石刻作品。石经墙采用传统的藏族石雕技术,其对文字、佛像、图案、风情、人物等设计精巧,平刻线条优美,错落有致,浮雕刻艺奇特,有的浮雕凸出达2厘米,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及文物价值。

和日石经墙是迄今发现的全国最大的雕刻石群,被称为“石经史上一奇葩”,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人们的精湛技艺。它不但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2004年和日石雕作品“莲花生大师”、“和睦四瑞”在西北民间艺术大赛中获金奖,石雕作品“迁牧”获铜奖。和日石雕作品曾多次参加省级各类博览会并荣获国内外藏石艺术家好评。和日石经墙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泽库县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及划定保护范围。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华夏一奇》大篇幅介绍了和日石经墙的石雕工艺。近年来,经中央电视台、各地媒体的宣传报道,石雕工艺已收录在《中国藏族石刻艺术》中,越来越被世人知晓和瞩目。

和日村有221户、总人口817人,草场总面积60227亩,耕地面积450亩,人均占有草场面积78.7亩。除生态移民各种补偿金外,石雕产业是和日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和日石雕工艺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村里每户至少有一名家庭成员从事民间手工岩石雕刻艺术。20098月,和日村成立了由一家一户的石雕艺人组成的和日石雕艺术有限公司,投资16万元修建了占地18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工艺品展览室及办公用房,投资2万元购置多种石刻工具,投资8万元购买运输车1辆。石雕展览室现存价值10万元的各种工艺品152件,这些产品于2009年六月在成都参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期间,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许和肯定。目前,全村有石雕艺人263名,其中画像雕刻人员80名、经文雕刻人员183人,2010年石雕艺术总收入120万元,人均创收5470元,占全年总收入的48%2011年石雕艺术总收入185万元,人均创收达7000元。

和日石雕理应成为泽库县乃至黄南州的一张金名片。但当前和日石雕产业仍然存在规模小、创新理念不强、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和日石雕产业,要认真研究石雕产业发展现状,树立小玩意大市场的理念,对石雕产业重新规划、重新包装,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文化内涵,增加产品效益。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将和日寺及和日石经墙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把和日石雕产业作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做大品牌,做强企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项目资金,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协调职能部门为企业特别是石雕龙头企业搞好各种优质服务,努力形成集聚效应和龙头带动作用,推动石雕产业深入发展,造富一方百姓。

 

(作者: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