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井冈山精神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深刻启示

桑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日期:2011-07-15
字体:【 打印本页

        井冈山精神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井冈山斗争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重要起点,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开篇,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源头。井冈山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增强党领导革命的能力。2005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学员到井冈山革命老区进行学习和社会调查,使我在革命传统教育、党性锻炼等方面收益良多,也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要必须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继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井冈山精神的要义就在于与时俱进地进行
        理论创新,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2003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时强调,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加强团结、形成合力,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用优良的作风保证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是弘扬井冈山精神的要义,是内涵所在。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是井冈山精神的载体,是井冈山道路的源泉。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以“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井冈山精神是在井冈山斗争中形成的,它蕴涵在井冈山时期党的建设以及党的思想理论创新之中。井冈山精神鲜明地体现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这样一条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基本历史经验。
  井冈山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着十分险恶的社会环境。对此,毛泽东曾经深有感触地指出:“‘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党的建设面临着诸多的难题。首先,存在着浓厚的家族观念。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支部会议同时简直就是家族会议。边界党组织中存在着严重的家族裙带关系。其次,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主义。有了地方主义,各地革命斗争就得不到互相配合,只顾自己地区的局部利益,保守自己的地方。第三,存在着激烈的土客籍矛盾。边界的土客籍之间历史上的仇恨非常深,并且已经引申到共产党内部来,且愈演愈烈,形成“土籍的党,客籍的枪”的对峙。
  正是在这样险恶的社会环境下,毛泽东和前委在井冈山紧紧围绕着保持党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针对当时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的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党建措施包括下述几个方面:三湾改编从组织上、体制上解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问题;象山庵会议后恢复和发展了边界各县的地方党组织;毛泽东适时地提出了对边界党加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即“思想建党”的思想)的重要原则;通过湘赣边界党的“一大”的召开与边界特委的组建,毛泽东阐释、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通过九月“洗党”,从组织上纯洁了党的组织;通过党的“二大”的召开与井冈山前委的重建,进一步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加强了党的建设;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建党思想趋于成熟、完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1929年12月古田会议期间,毛泽东撰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使党在农村环境中仍然保持先进性。它特别强调了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共产党对红军绝对领导这个根本原则,是一篇关于党的建设、军队思想建设的重要文献。
  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时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理论创新,从而为党保持先进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首先,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深刻而客观地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主客观原因:一是中国白色政权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二是大革命的影响,三是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四是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五是共产党组织的力量和党的正确政策。基于这样的分析,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和以根据地建设为根本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其次,形成了红色政权理论。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著作,标志着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毛泽东通过这些著作,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从“小块红色区域”到“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构想,坚定地认为,“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红色政权理论的实质是“以乡村为中心”,其历史价值在于,它为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奠定了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开端。
  总之,井冈山精神的实质就是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它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对此,毛泽东在1965年指出,“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邓小平在1972年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江泽民1989年10月时说,“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胡锦涛在2003年8月时说,“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其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搞建设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深刻启示
   井冈山精神是带有原创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进程。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首创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对我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弘扬井冈山精神,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实事求是,做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存在着严重的脱离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自觉地对这种错误倾向进行着坚决的抵制。早在1927年,毛泽东就深入农村,步行32天,进行实地调查,随后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高度评价了中国农民的伟大革命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伏笔和铺垫。为了反对当时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于1930年5月写作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光辉的著作既是对井冈山斗争的总结,又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显著标志,是自觉地、比较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经典之作。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从哲学的高度剖析了“唯上”、“唯书”、照搬别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思想,提出马克思主义原理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人自己去寻找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命题。毛泽东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离开实际调查,“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井冈山道路,是在科学的实地调查研究中诞生的;井冈山精神则是在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中孕育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先进性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弘扬井冈山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实际,掌握实际材料;在掌握大量确凿的客观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辨证思维方法,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进而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启示之二:弘扬井冈山精神,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与时俱进,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斗争中,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总结历史经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在正确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和发展了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水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所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从井冈山斗争到今天近90年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敢走新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探索和总结发展规律和前进道路,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之三:弘扬井冈山精神,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执政为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井冈山英烈在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把千百万人民群众组织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革命成功,尽在民众”。毛泽东、朱德制定的这条《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公告》中的著名宣言,尽显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是一条反映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此外,宣传群众是毛泽东在1927年12月底为部队制定的著名的“三大任务”之一。毛泽东还十分注意军队的群众纪律问题,先后制定了“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要求指战员自觉遵守,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因而,在井冈山精神中,党的先进性鲜明地体现在党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地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鲜明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牢固确立、行动上正确贯彻我们党从井冈山斗争中发展而来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牢记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启示之四:弘扬井冈山精神,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强调了三个重要的理念:一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要在统筹兼顾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样,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其次,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明确回答了“为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同时,“以人为本”还包含了“依靠谁发展”的深刻内涵,强调了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谋发展,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从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后,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科学发展观在回答“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概括地讲,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是针对中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同井冈山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指针和保障。
  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井冈山精神,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使井冈山精神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