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重要发布 > 人大工作研究

关于尖扎县特色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桑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日期:2011-03-15
字体:【 打印本页

        尖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青南沿黄农牧兼有的小块农业区,其农牧业发展在全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尖扎县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区发展,一直是我十分关注的问题。近期,我结合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的学习,赴尖扎县就该县发展特色农牧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
        尖扎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全县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辖3镇6乡、86个行政村,总人口5.43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为4.3万人,占总人口的81%。全县现有耕地63476亩,其中水浇地29716亩,山地33760亩,人均占有耕地1.47亩。退耕还林草地4.2万亩,草场189.95万亩,可利用草场84.5万亩,森林面积134.11万亩。全县地处沿黄川水地区,光热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7-8.6℃,年降水量为340-380毫米,年日照数为2650-2850小时,无霜期186天,光热状况整体表现为气候温和,生长季长,对发展特色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县已建成6座水电站,形成了14.3万亩的无污染绿色水面,发展水产养殖业前景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尖扎县农牧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农牧业总产值达1921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17.93元,比“十五”末增加了1106元。一是农牧区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先后建成农牧区畜用暖棚900栋,日光节能温室630座,改造中低产田3.37万亩,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3600座,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8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平方公里,解决了11299人、28234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草原防鼠防蝗面积达71万亩,完成村道硬化805.8公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456户,高标准移民示范工程335户,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二是特色农牧产业迅速发展。按照“抓核桃、带花椒、扩复种、兴水产、创特色、树品牌”的农牧业发展思路,依托川浅脑牧不同的地域特点,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批以温棚蔬菜、牛羊育肥、核桃种植、大田辣椒、花椒、大蒜、花卉种植、家禽养殖、水产养殖、藏家乐、生态旅游等为主的农牧业产业特色村。2010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3.87万头只,仔畜成活率达到97%,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18座,养殖畜禽14.2万头(只),年出栏率达70%。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县播种面积的39.2%,2010年全县特色种养业产值达4562万元,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村一品”稳步推进,区域特色初步显现。三是农牧产业化经营有效起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培育,先后成立了以家禽、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及牛羊育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为主的9个专业合作社,入社牧户128户,覆盖人口495人,吸收农牧民6095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呈现多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产业覆盖面和成员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内在功能不断提升,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有效增强了农业、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尖扎县特色农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农牧业生产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突出表现在:农牧市场发育不完善,中介组织、农民经济协会作用发挥不够,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科技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不高,农牧机械化水平低,科技对农牧业的支撑力不足;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认真研究解决。“十二五”,尖扎县农牧业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把发展具有尖扎特点的现代农牧业作为转变农牧区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着力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投入,进一步夯实特色农牧业发展基础。尖扎县虽然地处黄河谷地,但由于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缺水始终是制约农牧经济发展的 “瓶颈”。今年中央1号文件第一次把水利的重要性提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确立了水利新的战略地位,并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尖扎县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尽快建设一批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小流域生态治理、防洪和抗旱减灾、病险水库和老化失修更新改造等工程,重点抓好李家峡南干渠、黄河百万亩土地整理等项目,夯实特色农牧业发展基础。同时,加强农牧区交通、电力、新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农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突出特色,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步伐。尖扎县耕地、草场资源相对有限,农业生产规模小,发展传统农牧业,只能解决温饱,无法实现富农目标。因此,尖扎县要发展农牧业,必须要在“特色”二字上下功夫。要抓住全省打造百里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区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调整优化万亩核桃和有机农业两个基地,着力打造沿黄特色果蔬和黄河水面养殖产业带、浅脑山区特色种植和半舍饲畜牧业、牧区生态畜牧业三个特色农牧经济带。要依托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沿黄地区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浅脑山区大力发展马铃薯、油菜及中藏药材种植,特色家禽养殖和牛羊育肥、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特色种植和半舍饲畜牧业产业带,走以农促牧、农牧互补的高效农牧业发展路子;牧区进一步扶持壮大生态畜牧业合作组织,着力打造高原生态畜牧业产业带,坚持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产业化路子,推动特色农牧经济的深入发展。
        三、积极引导,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尖扎特色农牧业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生产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要坚持走标准化、现代化农牧业之路,依靠科技提高特色农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先导、以标准化生产为准绳,加强特色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和结构调整,通过龙头企业、协会在农牧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形成“订单农牧业”和“公司+农牧户”的经营模式,带动种植、养殖、加工,畅通产、供、销渠道,从而帮助农牧民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要加强特色农畜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采用现代营销手段和营销组合策略,积极开拓市场,增加农牧民收入。要把科技兴农作为重要战略来抓,加快科技推广应用步伐,重点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畜禽良种繁育、农产品保鲜加工等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科技对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县乡两级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要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教育,使其转变观念,掌握技术,依靠科技推动特色农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立足长远,坚持走生态农牧业之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快实施生态综合治理、三江源保护区建设、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要认真研究和实践退耕还林草地区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发展生态农牧业、效益农牧业。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整合扶贫开发、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项目,把那些生态环境恶劣,已失去生存和发展条件地区的农牧民转移到城镇周边及水源、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生活,坚持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和农牧民意愿,注重培育和开发主导产业,确保迁出地绿起来,迁入地富起来。
        五、落实政策,为特色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国家从农牧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粮食直补、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促进特色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要认真落实,激发群众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的积极性。在加大金融支持特色农牧业发展力度,通过优化信用环境,争取信贷资金;加大牲畜出栏,盘活有效资金;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挂靠龙头企业,签订供销合同等方式不断加大融资力度,为特色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和资金支持。要通过建立促进土地流转的工作机制和服务平台,提供法律咨询、政策扶持、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利益协调等服务,促进土地、草场向种养大户、农牧民合作组织和民营企业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