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党校第40期中青班学习期间,我随第四研修小组在指导老师苏多杰教授、高明森教授的带领下,围绕低碳经济和青海绿色发展等相关课题,先后赴甘河工业园区、东川工业园区、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深入车间厂房和牧区乡镇,以座谈会、参观访问、深度交流等形式,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和思考,加深了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澄清了一些误区,开阔了思路,增长了知识。觉得低碳经济是青海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背景
低碳经济是近几年来才流行的一个名词,理论上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提出的背景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议。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有关会议上通过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建立了旨在减排的3个灵活合作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JI),联合履行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它是设定强制性减排目标的一份国际协议。在这两个重要国际协议的约束和指引下,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 并于2008年,率先发布了《气候变化法案》,针对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制定了“碳”预算国家指标体系。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日本、欧盟也都以不同方式制订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随之,2007年12月,联合国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气候变化大会,着重讨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等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进一步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12月,19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以及第5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 。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被世界各国提上议事日程。
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由此,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益,节能减排、降耗,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种现实选择。
二、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管窥
在西宁东川工业园区和甘河工业园区调研时,我们发现,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我省工业发展以矿产开采和粗加工为主,高精尖产业所占比重少,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及产品多,造成环境污染的状况与青海重要的生态地位不相符合这样一种严峻形势,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实现青海绿色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尝试。
(一)政府主导,引领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政府是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从政策扶持、科研投入、资金补贴等方面全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一是在节能应用上给与扶持。节能应用一次性投入比较大,如果国家不给与资金支持,企业短期内挣不上钱,就谈不上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为此,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推广节能灯具的应用,并给与了适当的政府补贴。二是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改投入。技改项目、环保设施都需要科技支撑,而科技发展,也需要政府投资。比如东川工业园一家企业生产科技含量比较高的LED灯,比一般节能灯还要省电,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据初步估算,西宁市的夜间照明路灯如果全部换成LED灯,能节省近三分之一的电费。但是一个LED灯需要几十元,没有政府补贴,普通百姓是无法消费的,这样的企业也很难生存。近几年,省财政厅每年都想方设法筹措大量资金,用于节能降耗项目投资或技改补贴以及奖励,有力地推进了低碳经济发展。三是从法规制度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对于推行低碳经济的企业,给与政策扶持和经济鼓励;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给与处罚并限期整改或关闭。通过法制规范和政策引导等方式,保障了低碳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立足长远,拒绝高污染的投资项目。东川工业园区在建设伊始,就注意把好“低碳”这个关口,引进项目投资时,定位于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和高附加值的项目。现驻园区企业的主导产业是硅材料、光伏、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精细加工以及生物制药等,为此曾将上亿元的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拒之门外。从眼前看,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但从长远看,有两个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由于东川工业园区处在西宁市的上风口,污染排放会影响整个西宁市,若不如此,后果不堪设想;二是有自身的经济效益。污染严重企业入住后会大量影响其它一些没有污染的企业落户的积极性,导致投资者减少,开发区自身的发展将难以为继。算长远账,是得不偿失。因此,拒绝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企业入住园区的做法本身,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三)见微知著,积极开展节能生产。甘河工业园区对工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主要依托电力、土地等资源,发展有色金属及化工产品。他们将以前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如造纸厂、轧钢厂等逐步淘汰,对仍然存在的高耗能企业进行逐步整改,敦促他们通过调整结构、建立循环经济等方式,走节能生产之路。比如青海物通集团旗下的铁合金生产项目,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来发电,既减少了排放,又可为自身生产提供约十分之一的电能,一年节约电费约30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耗电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东川工业园区的青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把生产多晶硅过程中的冷却用水回收利用,用来供热,一年可节约3000多万立方的天然气;另一家青海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铜箔加工业,投资约2000万元建设环保设施后,将过去每天直接排放掉的160吨用水进行回收,做环保处理后再利用,可以将绝大部分用水回收循坏利用,最后即使要排放的废水也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排出量仅13吨,而且可以浇地、洗车等。两个园区企业这些节能的具体做法,也是低碳经济的一种有益尝试。
(四)全民参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调研中,我们感到,虽然政府、企业和普通群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角度和关注程度不尽相同,如有的侧重GDP和节能减排指标,有的侧重经济效益和资源回收利用,有的侧重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觉得低碳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虽然陌生,但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当中,处处都涉及到低碳。只要我们留意,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少用一瓶墨、一张纸,多走路、少开车,等等,本身就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走低碳生活之路,既可以为我们提供健康的环境,让我们自身健康起来,又可以节省我们的生活成本,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几点建议
青海森林、湿地、草原等固碳总体功能强大,尤其是高寒草甸固碳作用十分突出,发展碳汇模式前景十分关阔,开展碳汇交易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青海生态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资源富集的特殊优势,决定了大力推行低碳经济,走青海特色绿色发展之路必须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量力而行,且不可急功近利,急于冒进,更不可热衷于炒作概念,停留在宣传上,哗众取宠。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更新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一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内部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二是加大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淘汰陈旧设备,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推广高新技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改进能源结构,发展能源新技术。一是修正能源结构,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二是大力提高科技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应用高新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
(三)创新有利制度,营造减排环境。比如: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利用税收政策刺激和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起新干部考核任用体系——绿色GDP,等等。
(四)更新地表状况,确立碳汇机制。绿色植被产生的碳氧转换效能是减缓温室效应的强大推动力量。据测算,1公顷阔叶林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1立方米林木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3吨氧气;1架波音737飞机1天1个来回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1000公顷人工林来吸收;1辆奥迪A4汽车1年排放202吨二氧化碳,需要07公顷人工林来吸收。所以,应尽可能植树种草,创造有利于碳汇的一切条件。
(五)改用新生活方式,进行低碳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实现低碳生活,能做的有很多,包括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绿色出行、垃圾物再利用等,关键是要全民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