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下旬,我到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工作。8月的内蒙景色迷人,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在内蒙的每一天,我都被这片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特有的热情所感动,为内蒙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而惊叹。多年来,我十分关注生态建设和牧区发展,就加大我省生态保护力度、加快牧区改革等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研究,也因为如此,在这次考察中,内蒙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经验和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
草原与森林、海洋是地球的三大碳库。内蒙地域辽阔,东西横跨2400公里,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原面积10.87亿亩。草原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气候区,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类5大地带性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以及旅游等方面的多种生态功能。内蒙草原产草量,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规律明显,各类草场平均单产在每亩191至23公斤之间,载畜能力每个羊单位在7至106亩之间。长期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较快增长等原因,草原“三化”比较严重。经过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建设,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归结起来,内蒙在保护草原生态方面主要强化了以下工作:加快草原所有权改革,落实草原所有权面积9.8亿亩,承包草原面积8.7亿亩,涉及农牧民156.6万人,有效调动了广大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划定基本草原面积8.4亿亩,为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台了草原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关于加强草原监督管理的决定、野生植物采集收购管理办法等,为草原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完善草原保护制度,加大了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实力度,2010年全区禁牧面积达到30361.61万亩,休牧面积达到37661.38万亩,划区轮牧面积达到10046.4万亩,对33个牧业旗县实施了草地生产力和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管理;加快草原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草原建设总体规模累计达到41371.9万亩,人工草地累计种植面积达5995.9万亩,改良草场累计面积达4547.2万亩,为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
2010年10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8个主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是广大农牧民期盼已久的普惠工程。政策出台后,内蒙从特殊区情出发,按照保生态、保收入、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的总体要求,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为目标,在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效果。和其它地区相比,内蒙的工作有其显著特点:
一是切实维护牧民群众的利益。内蒙东西跨度大,草原类型多样,不同类型草原的载畜能力差别很大。如果只考虑面积因素,对于草场质量好、载畜能力高的地区就不公平。因此,内蒙提出用“标准亩”作为补贴的基本单位,并从减畜时间和减畜数量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在减畜时间上,提出变一次性减畜为分年度减畜,具体讲,阶段性禁牧区按照4∶3∶3的方式分三年减畜,草畜平衡区原则上按照4∶3∶3的方式分三年减畜,对于部分减畜损失大的旗县可按照2∶2∶2∶2∶2的方式分五年减畜。在减畜数量上,提出变限制性减畜为控制性减畜,具体方法是,阶段性禁牧区留30%转为舍饲,出栏70%;草畜平衡区超载牲畜留70%转为舍饲,出栏30%,尽可能减少牧民的减畜损失。内蒙还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凡是国家在农业方面的一些补贴资金,牧业方面也给予对应补贴,使牧民充分享受国家政策,提高生活水平。
二是最大限度地提供资金保障。以实施补奖机制为龙头,整合涉及“三牧”工作的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农业综合开发、游牧民定居、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扶贫、教育以及新农合等各类资金和项目,形成保生态、惠民生、促和谐的统筹协调机制。自治区和各盟市现有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预算内资金要继续留用,并逐年增加投入,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确保补奖机制的顺利实施。
三是充分调动盟市的积极性。自治区负责制定实施补奖机制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供技术支持,承担监督、检查、指导、服务的职责。明确补奖标准,对草畜平衡、优良多年生牧草、新建饲用灌木、畜种改良、牧民管护员工资等进行补贴。为了使补奖机制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当地实际,采取了“四到盟市”,即资金、任务、办法、责任到盟市。
四是实行牧民管护员制度。为使禁牧区的牲畜禁得住,草畜平衡区的牲畜减得下,每个嘎查根据草原面积大小,通过民主选举产生1—2名牧民管护员,专门负责配合草原监理部门开展对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监管工作。牧民管护员由旗县草原监理机构负责管理。牧民管护员每人每年补贴4000元,自治区和地方政府各承担50%。
五是积极开展转移搬迁试点工作。转移搬迁试点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牧民自愿:二是搬迁地要能够保障牧民正常的生产生活。2011年内蒙初步考虑试点转移搬迁5000人,按照每人8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包括建房补贴、就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障补贴等,由自治区和地方政府各承担50%。通过试点,探索出一条符合内蒙实际的转移安置政策保障体系,为今后生态恢复和草原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三)
内蒙古是全国五大牧区之首,许多畜产品依托草原成长为驰名品牌,蒙牛、伊利畅销国内市场,“小肥羊”、“科尔沁肉牛”、“鄂尔多斯羊绒制品”、“乌珠穆沁肉羊”等远销国内外。目前全区已经具备了年稳定饲养1亿头只牲畜、年生产230万吨肉、10万吨绒毛、900万吨牛奶的综合生产能力。牛羊肉等产品主要来自大草原,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从呼和浩特市区车行40分钟,远远地闻到青草与牲口的气味,我们来到蒙牛奥亚国际牧场。这个牧场就像“牧场联合国”一样,集欧洲式、美洲式、澳洲式、亚洲式的种草、养牛、挤奶技术于一体。?在挤奶区可以看到当今世界各地最现代化的挤奶平台,有欧洲小型牧场用的“机器人式”、澳洲中型牧场用的“转盘式”、美国大型牧场用的“鱼骨式”等。挤奶机器人目前在中国还仅此一个。挤奶机器人为奶牛提供全天候服务。牛想什么时候挤奶就什么时候挤奶,想挤几次就挤几次。机器人每次都会耐心地按“清洗乳房—按摩乳房—挤奶”的程序工作,而且在挤奶的时候,还有音乐伴奏,让牛在快乐的心境下泌乳。澳洲的“转盘式”平台,一次可给60头奶牛挤奶。牛上了转盘后,边吃草边挤奶,转了一圈,奶也挤完了。
蒙牛的事业定位:百年蒙牛 强乳兴农,做一个致力于人类健康的牛奶制造服务商。蒙牛的使命:为国家创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企业,为民族创建一个具有百年发展力的世界品牌,为提升消费者的健康品质服务,为员工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蒙牛发展战略:科学管理,确保质量,拓宽市场,提高效益,以品质优势、服务优势去赢得市场及品牌优势,努力把公司办成享誉全球的“百年蒙牛”。蒙牛以高超的创意一次次开拓自己的品牌市场,用高尚的道德一次次维护着自己的品牌形象。在不懈的努力中,蒙牛人成就了自己的功业,炼就了驰名天下的品牌—蒙牛乳业。从1999年创立到现在,蒙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为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老大,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超速发展的神话,期间挥洒了多少蒙牛人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不难想象。
青海和内蒙同处西部高原地区、民族地区,都有丰富的草场资源,都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省情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新的形势下,青海如何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找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有机结合点,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让农牧民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特别是内蒙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一些做法、做大做强畜产品龙头企业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