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灾后公路建设的几点思考

日期:2010-06-18
字体:【 打印本页

        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会议提出,灾后重建要科学规划,着眼长远发展,体现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做到适度超前、高标准规划、分阶段实施。根据这一重要原则,我对灾后公路高标准规划建设作了一些思考,认为,公路建设应确立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思路。在规划建设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规划科学化。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公路建设规划中要做到与干线路网建设相配套,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旅游发展、资源开发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公路联网互通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乡村路网与干线路网、公共服务设施的连接程度,为客货运输提供便利的公路交通条件,实现乡村交通与城市交通、干线交通、航运、铁路等有效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合理控制公路供给规模,使公路供给量适度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强调集约化用地。
        ———建设标准化。坚持适度超前的建设标准,使公路尤其是桥梁通行能力与公路运输需求相匹配,并预留适度的设计通行能力,消除通行能力瓶颈。新建四级路的路面宽度应不低于4.5米,厚度不低于18厘米,强度不低于4.0兆帕,新建农村公路桥梁的荷载等级不低于公路—Ⅱ级,安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养护专业化。培育一支稳定的、责任心强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养护队伍,配备现代化的养护机械设备。绿化修枝剪草、沥青路面小修、水泥板块修补等日常养护全面实行机械化作业,节省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益。
        ———管理信息化。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依靠信息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判断现状公路服务水平,实时数据传输,加强风险源控制,极大地缩短应急反应时间,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对村路路况变化进行科学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加大村路治超力度,推进精细化养护。
        ———环境优美化。注重绿化的品位、规模、层次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全力打造生态良好、景观优美、设施现代的综合环境。全力打造安保工程、亮化工程,使各种安全标志齐全完备,亮化设施到位,条件成熟时在重要路段、人流量、车流量大的地段实行亮化工程。
        ———运输快捷化。协调好各种物流方式的衔接关系,构建换乘方便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实现居民出行一次换乘到县城,二次换乘到城市,建成统一协调、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区域综合客运、物流体系。坚持站点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城乡布局规划、农村公路规划相一致的原则,用好、用足有关农村客运站(场)建设的补贴政策,将客运站(场)建设列入工程项目的总体布局。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收益”原则和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客运站(场)多元投资渠道,破解土地征用、立项等棘手难题,推进“路、运、站、场”一体化,确保客运站场、候车亭与农村公路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为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提供硬件保障,实现“车头向下、村头始发、通村达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