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我与省人大财经委的同志就格尔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期间,听取了格尔木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汇报,并视察了一些重点项目建设情况。通过听汇报、看现场,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格尔木市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在上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0.2亿元,年均增长19.75%,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69.9%。完成工业增加值56.5亿元,年均增长23.85%,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65.7%。三大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3∶74.30∶24.77,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81.7%,拉动经济增长16.4个百分点。实现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26.9亿元,年均增长35.27%,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86.7%。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亿元,年均增长32.3%,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84.2%。两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110.9亿元,年均增长41.4%,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36.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亿元,年均增长13.2%,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8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4.3元,年均增长14.5%,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77.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17元,年均增长14.1%,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77.2%。从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和目前的发展势态来看,格尔木市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认真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加大对农牧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重点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反季节蔬菜基地、三江源鼠害防治、“三北”防护林、西干渠节水改造等项目,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各类草食牲畜年末存栏数及年内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均有大幅增长,农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编制完成10个新农村新牧区村庄建设规划,安排735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了乡镇设施建设、村容整治、长江源村藏毯加工等项目及农牧民建房补贴,并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实现劳务创收,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夯实了发展基础。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最大亮点。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6.5亿元,实现了25%以上的增速,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4.8亿元,增长34.1%,发展势头强劲。两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0.1亿元,年均增长47.8%,实现利润46.6亿元,年均增长39.1%,实现税金总额12.3亿元,年均增长58.8%。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配合省州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确定了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和工作目标,对青海油田公司、青海盐湖集团、中信国安等重点能耗企业开展节能减排试点示范工作,进行重点跟踪监测。加大科技创新,盐湖提锂、盐湖提镁等关键技术得到重大突破,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两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9亿元,年均增长41.4﹪。组织实施建设项目177个,青藏铁路西格段二线应急工程、德令哈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涩格天然气管线复线等项目建成使用,绿草山至黄瓜梁二级公路、青藏铁路西格段二线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将军楼主题公园等项目完成预期投资任务,会展中心等项目正在进行工程收尾。城市防洪、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项目顺利实施。两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8.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70.4%。青海油田公司年产30万吨甲醇、黄河上游水电公司30万千瓦燃气电站(一号机组)等项目建成投产,青海盐湖集团100万吨钾肥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青海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一期、二期)、青海中浩天然气化工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青海庆华集团120万吨球团、格尔木综合物流园区等项目顺利开工。
(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强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两年累计安置城镇各类失业人员25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积极推进,工伤保险全面实施,农牧区特困人口基本生活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对城市特困低保对象实行分类施保,两年共将6982户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335.88万元。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持续扩大,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企业保险金、企业离退人员养老金发放率为100%,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率达到100%,廉租房建设力度加大,2007年有28户特困无房家庭喜迁新居。
(五)薄弱环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两年累计完成教育投资5973.23万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两基”巩固率进一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建设,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妇幼保健、食品药品监督等事业得到加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圆满成功,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少生快富工程和奖励扶助两项制度扎实推进,200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79%、自然增长率为6.64‰。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撤乡建镇工作全面完成。“投资环境治理年”活动扎实开展,国有经济布局和产权结构得到调整,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以及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逐步完善。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减少简化行政审批,服务质量和办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相继举办了2006、2007中国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暨盐湖城旅游文化艺术节、青藏铁路通车庆典、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2007年内地香港“迎奥运、庆回归”玉珠峰登山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节会经济活力初显。两年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1个,签约金额142.6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27亿元。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格尔木市进入中国县域旅游百强市,昆仑玉被确定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用玉。
二、存在的问题
格尔木市执行“十一五”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资源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工艺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较弱。二是水资源利用程度低、防洪控制性骨干工程少,格尔木河、那棱格勒河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不断减少,已难以满足工业用水、绿化及农业灌溉用水需求。三是农牧民增收依然缓慢。农牧业发展条件比较薄弱,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牧民增收渠道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滞后,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三、几点建议
一是牢固确立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和城乡一体化互动的发展观。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工业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化的过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进一步推进工业化。为此,必须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工业抓工业,就城镇抓城镇的思维定势,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以工业规模化为方向,以城乡一体化为支撑的“三化”联动,同步推进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尽快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就业、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强公共财政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和引导,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顺利推进。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实施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和非农产业“三带动”战略,大力调整农牧结构,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打好基础。
三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做好格尔木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认真做好争取国家资金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争取得到国家更多资金支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将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等主导行业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工业发展的产业关联度。大力推行循环型生产,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技术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防治水污染,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推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十分注重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节约各种资源,以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是大力抓好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着力抓好在建项目的同时,认真谋划一批长远发展项目,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强化项目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推行项目建设“四制”及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堵塞漏洞,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抓好建设资金的筹措落实,除落实国家专项资金及国债投资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全市发展建设争取金融支持。
五是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通过加大投入、政策扶持、人才输入等措施,加强重点科研院所建设;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及各类研发机构建设,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提高全市综合竞争实力,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