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日期:2008-09-16
字体:【 打印本页

    从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的初步评估情况看,规划实施以来,全省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特点,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规划实施中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节能降耗。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17%,要完成这个指标,“十一五”期间,我省万元GDP能耗年均需要降低3.66%以上,但实际上这两年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0.32%,尤其是2006年该项指标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1.63%,是全国唯一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省区,这对后三年节能降耗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目前,我省处于工业化初始积累的加速发展期,受资源禀赋和开发条件限制,经济结构呈现出对资源开发性产业的高度依赖,形成了高载能工业为主的重化工结构,这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能降耗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与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关。

2、城乡居民收入。规划要求,按2005年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从执行情况看,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年均增长为8.56%,达到规划目标,但2007年增长7.41%,未达到8%的规划目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两年年均增长5.59%2007年增长4.10%,均未完成规划目标。其原因除了物价上涨直接导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降低外,主要是我省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低,经济增长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增收渠道狭窄。

3、科研投入。按规划目标,到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每年提高0.09个百分点。从执行情况看,2006年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未完成规划指标。这是因为,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对科技进步重视不够,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长远发展思路和理念,科研投入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我省科研能力不强,高级人才匮乏,科技攻关能力弱,研究设备相对落后,争取到的国家科研项目经费有限,影响了科研经费的投入水平。

4、城镇化水平。规划要求,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4%,年均提高0.96个百分点。从执行情况看,2006年较2005年提高0.01个百分点,2007年较2006年提高0.81个百分点,较规划目标分别低0.950.15个百分点,均未完成规划目标。主要原因为:一是阻碍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没有实质性变化,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民进城门槛依然比较高。二是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吸纳劳动力有限。三是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资本积累量少,很难在城镇购房,抑制了农民进城定居的欲望。四是城镇化的配套政策不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市民待遇”还未惠及进城农民和外来人口。

二、几点建议

针对“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今后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保证“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实现。

1、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作为今后转换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工业发展中,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工程,发展一批高新技术工程,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工业生产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向转变,提高工业整体素质,推动资源开发由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增长型转变。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优势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逐步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产业或产品技术落后的发展局面,用科技手段降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能耗,提升资源开发循环的利用价值。要继续重点推进企业污水处理达标工作,抓好工业集中区的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2、扎实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加快生态立省战略步伐,确定生态立省具体目标,把生态和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为“十一五”后期的工作重点。要按照“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统筹谋划全省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要继续实施生态保护建设项目,抓紧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和大南山生态园建设等生态工程。要积极争取国家率先在三江源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试验区,形成面向全省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要继续推进西宁、海东等重点区域和流域的污染防治工作,确保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85%以上。

3、切实加大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力度。要把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出发点。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关系,使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通过扩大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要处理好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特别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注重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使这些企业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方式。在产业选择上,处理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大就业空间与范围,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和环境。要充分考虑今后生活必需品价格仍有可能上涨和城乡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实际,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进一步加快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改变初次分配比重过小的局面,使工薪阶层、特别是低收入阶层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从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局出发,逐步理顺公务员收入分配关系,规范事业单位职工分配秩序。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逐步缩小地区间工资收入差距。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抚恤补助标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挂钩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

5、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理念,引导企业进入城镇,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依托特色经济,培养一批工业、商贸、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真正消除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各种城乡差别待遇,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努力改善农民的创业和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