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个火红的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各项重大的战略举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人均GDP不断提升,各条战线竞相发展,闪现着越来越多的亮点。教育战线也在其中。我国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截至2004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3.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5%,初中毛入学率达94.1%,普通高中1.6万所,在校生2220.37万人,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我省也一样,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全省有28个县(市、区、行委)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已达86.8%,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适龄少年入学率达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高等教育在校生5.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3.4万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3%。我省人口少、战线长,点多面广,办教育的难度大,难怪国内外的专家来青海考察后说,青海的教育是世界上最难办的教育;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
可以说,我们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它既是一个迅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一个各类矛盾凸显的挑战期,与改革初期相比,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增多、发展的各种机会在扩大、发展的各类优势在增强。但与此同时,高速发展伴随着各类惊人的有形和无形的挑战和矛盾也会纷呈而至。搞得好,我们的经济继续腾飞,搞得不好,也会导致失衡,徘徊和动荡。
在这样的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从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入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从根本上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排解矛盾、理顺情绪、保持稳定和安全。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伟大创新,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愿。
教育走向和谐,这也是今后我省教育乘势发展,普教攻坚、高中优化、职教辐射、高校升格的立足点和根本所在。
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旨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的全局,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育人为本、夯实基础、注重质量,加快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设,立足省情,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下面,我仅从两个侧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受教育的程度无疑是个最起码的体现,当前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西部几个省份离全面普及还有一定的距离,其中也包括青海省。
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省对义务教育的普及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少数民族的教育上下了大功夫。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在校生已达45万多人,民族自治地方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5%,从小学到大学、从“双语”教学到教材的配备、从省内寄宿制学校、省内外帮扶关系的建立到对口支援、异地就读,都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体系,民族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和活力。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还有天峻、兴海、河南、刚察、久治、玛多、玛沁、玉树、称多、甘德、班玛、达日、治多、囊谦、杂多、曲麻莱、泽库、同德等18个县,全是少数民族牧业县,地处边远、海拔高、人烟稀少,大部分牧民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大力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已显现出不小的变化。但由于过去基础太薄弱,纯牧区办学形式及少数民族不同地区语言的差异引出的“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加之游牧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和宗教传统习惯、小生产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对女童入学的影响,尤为突出。相对而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十分缓慢,差距越来越大。对此,早已引起国家及省上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特别是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会议,下达了西部省、区全面实现“两基”既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攻坚任务和时间表;省第十次党代会把“科教兴青”战略作为青海发展的首要战略,省政府、省教育厅把全面实现“两基”攻坚任务列为“十一·五”规划重点目标。
难度大,机遇与期望也大,我们要持之以恒,着力培训骨干,组建能吃苦、有经验的攻坚队伍,培养和充实有较高素质的教师力量;在争取中央财力物力支持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以寄宿制学校为基础,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学点,因地制宜、先易后难,成熟一块巩固一块,成熟一片巩固一片,锲而不舍,局面终将会有新改变。
“两基”的全面实现,将为青海和谐社会的构建增添“千金难买”的财富。
二、重视高校的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建设是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制度建设和凝聚力建设的综合,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协调人际关系、以人为本、激活创造力、追求创新的需要;是依法治校,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展现先进的文化造诣的需要,也是温馨、融洽、有序、平安、稳定、包容、尊重、理解的育人氛围的需要。软实力的成功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硬件建设不足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近年来,特别是这三、四年,我省高等教育得到了国家和省上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几经调整和撤并,终于迎来了惊人的跨越式发展和升华时期,在校生一举突破了5万大关,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3.4万人,本科院校校均规模增至万人,全部拥有硕士学位的授予权,硕士学位点达到29个,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达34个,精品课程30门,高职示范课程10门。人才培养数量的增大和质量的优化,教学设备的完善和数学手段的增加,为青海的经济摆脱阻滞,走出低谷,赢得振兴,增添了强有力的后劲。
但我们也十分清楚,我省高校的底子是很薄的,不少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特别是如何去面对快速发展的节奏和挑战所带来的资源不足的问题,另外今后的任务也是很重的,青海大学力争跻身国家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青海师范大学建成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在青海民族学院的基础上组建青海民族大学,其它高校的建设,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也将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将是一场硬仗,意味着我省高等院校的大面积提升,产生质的变化。这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部委和兄弟院校的强有力的支撑和支持,需要省上加大投入的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有计划的完善实验室和学科、课程建设;需要有效的加强中小学的建设,在省外生源融入的同时,培育本省的优秀生源,使其源远流长;需要有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渊博、精湛、厚德载物,形成具有新的教育理念的学科群体。
勿庸置疑,软实力的建设也必然会成为实现既定目标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形成运转有序的内部管理机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创新学生成才的激厉机制,构建诚信教育与开放式教育为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强师生的主人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当然,在推进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在机遇和挑战面前,驾驭者胜,一年一个台阶。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将会助其推进成功之力。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