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吴海昆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说明》,并对《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审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十二五”以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奋斗目标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0—2015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国际环境新变化,主动适应国内宏观调控新形势,抓机遇、转方式、促增长、惠民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和规划任务进度快于预期,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在看到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节能减排、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研发投入占比、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等指标未达到进度要求;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三产增长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消费增长乏力、物价水平仍在高位运行;影响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仍然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得不够;科技投入不足,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等。为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了以下意见:
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完成规划目标。规划实施两年多的时间,指标完成总体较好,由于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不确定性增加,后期完成目标任务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1.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制定应对方案,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2.坚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的总体指导和综合调控作用,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刚性约束。3.对进展缓慢的工作,要分析原因,制定具体推进规划实施的措施,促进目标的实现。4.通过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科学总结经验教训,正视存在的差距和困难,强化优势,强攻难点,突破薄弱环节,扎实推进,以更高的标准来引领规划的实施,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主要路径,着力推进三次产业互促共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格局。1.要进一步加快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建立健全以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牧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牧业的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农牧业效益和农牧民收入。2.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和产业层次的战略性提升,推动传统工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3.针对三产发展缓慢的实际,突出支持对提高产业竞争力作用明显的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旅游、金融、现代物流、会展等新型服务业,积极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提升服务业的水平和比重。4.继续强化项目建设工作,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储备一批优势项目,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载体。5.要以城镇化建设为重要机遇,稳步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统筹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城镇建设与新农村牧区建设齐头并进,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青海,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1.下大功夫抓好以西宁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2.要把好新建项目的质量关,严格新增产能项目的市场准入标准,逐步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化。3.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4.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四、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1.采取更加务实、更为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着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2.强化物价管控,完善价格调控机制,稳定市场价格秩序,突出民生价格监管,维护群众基本消费权益。3.继续加强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4.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和谐青海,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趋和乐。
五、坚定不移促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作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上要有实质性突破。1.继续落实好国家和我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着力构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破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2.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重点在金融改革、科技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要有所突破。3.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社会领域服务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4.继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六、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坚持不懈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业创新政策效益。1.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建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2.要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更好地成为科技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3.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经费使用绩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4.强化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的组织实施力度,抓好各类科技项目成果的引进和推广,不断攻克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5.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引进重点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同时努力创造能使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