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出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城,一直向东,便是去往谢家滩乡尔多其那村的路。让人惊讶的是,在这样的山区,却有一条平整的水泥路,车子行走在上面,没有一点颠簸。化隆县人大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条路就与今天前往采访的县人大代表马如德有关,是他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建议后,政府部门修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水泥路的成本要比柏油路高,但使用的年限却长得多,对这种山区很适合。
“是汉族人把我选为了代表,我非常荣幸更非常感动。我一定要当好这个代表,为大家多办实事,否则就对不起大家呀!”这是采访时,马如德说的第一句话。
马如德是化隆县谢家滩乡村民,一位面目清秀、和蔼慈祥的回族老人。他已连任3届人大代表,现在还是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也是谢家滩乡北片区选出的唯一一名县人大代表。谢家滩乡北片区有7个行政村,其中3个是村是回族,4个村是汉族,70%的选民都是汉族。这也是马如德说他是汉族选出的代表的原因。
“群众选我为代表,不发挥作用,就白当了。所以我每次参加人民代表大会都替百姓提出一些建议。”的确,在他当人大代表的这些年里,他表达群众呼声、替百姓向政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达数十条之多。
谢家滩乡位于化隆县的脑山地区,这里气候干旱,人畜饮水常年靠的是窖水,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北片区尤其严重。2003年,马如德在现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出“解决谢家滩乡部分村吃水难的问题”的建议,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建议提出后,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最终从邻近的乐都县克欠山铺设管道,引来了卫生、质好的自来水,解决了北片区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谢家滩乡很适宜搞养殖业和发展拉面经济,有些村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但都苦于没有资金而无法发展。马如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一番调查与深思熟虑后,2006年,他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一项“解决资金瓶颈,帮助谢家滩乡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建议。最终,养殖户得到了政府的扶贫资金或贴息贷款,村民们外出开拉面馆、搞牛羊育肥,收入很快提高。
尔多其那村以前没有小学,孩子们上学要翻过一座大山,到外村的小学去。村上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不到50%。“没有文化不行啊”,马如德非常着急。又经他的提议,村上建起了一所完全小学,现在的入学率达到了100%。
而象这样好建议,马如德提的还有很多。而且不止是提出建议,他还经常向有关部门询问答复情况,争取最好的解决办法和结果。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马如德还身先士卒,带头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他常常教育村民: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有时出现一点矛盾,马如德尽快协调解决,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如,2004年埋设自来水管道,途径巴燕镇两个藏族村时,村民们认为水被接走后自己用的水会减少,就不同意埋设水管。马如德赶紧出面协调,经双方商议,建议政府部门在实施工程时,也为这几个村通上自来水,使自来水入村入户。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而且双方皆大欢喜。
“一定要当好这个代表”是马如德的承诺,他的确这样做了;“一定要当好这个代表”是马如德的追求,他还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