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洪龙宝,今年67岁,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克土沙区的第一代治沙人。我们三代林业人用了38年的时间,使得这片总面积4000公顷、曾经黄沙漫天飞的克土沙区变成了绿意盎然、鸟儿鸣唱、兔子等小动物频繁出现的绿洲,保护了青海湖、青藏铁路和国道315线的安全通畅。每年夏天我都会去那里看看,心里充满了欣慰。这些年海晏县的天空更蓝了,水也更绿了,空气也好了,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了。
本报记者 尹耀增 整理
我叫桑杰尖措,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镇群吾村。2015年开春,我和乡亲们在村子后山脚下6.67公顷撂荒地上种了5500株黄果梨树苗,把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果园。照现在的长势看,到后年,果树就能基本成熟,收入能达到30万元,到时候它们就真成“摇钱树”了!2018年秋天,小小的果树上已经零星地挂上了果子。到10月份前后,我们的果园和隆务河两岸所有种了黄果梨树的地方都是一片金灿灿、红彤彤的,像被涂了金粉,又像火一样,太美了!我想说这是我们创造的绿水青山,将来也会成为我们的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整理
我叫韩克力木,是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德一村的村民。关于生态保护,以往我们老百姓做得最多的就是不乱排乱倒,不烧垃圾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去年,我在广东开拉面店,准备买车时正好看到朋友圈里发的青海电动车赛小视频,回到西宁就买了一辆电动车,开了这半年多,觉得性能各方面不比汽油车差,就是充电桩太少,用起来不够方便。但是,今年我发现西宁就建了很多充电桩,在这里开电动汽车就方便多了。我觉得政府在今后出台一些购买电动汽车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在乡村和州县也多建些充电桩,让更多人使用这种清洁环保的交通工具出行,我们的空气就会比现在更清新。
本报记者 赵睿 整理
我叫才让扎西,从小生活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夏日哈镇河北村。记得20多年前我们村子周围都是戈壁荒滩,每年春天一刮风,漫天黄沙遮天蔽日,风大的时候流沙滞留在109国道上,常常阻断交通。那时我就有一个梦想,要在村子周围的沙地上种树,让周围的环境变好。1999年,我终于成为都兰林场的护林员,从最初的土办法种树,到后面机械化、规模化种树,“锁住”了黄沙侵入的脚步。如今,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作为一名绿化工作者,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家园被一片片翠绿拥抱,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苏烽 整理
[青海日报]百姓心声
日期:2019-01-27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