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化隆回族自治县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尤其是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拉面经济,清真餐馆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输出形成一定规模,劳务输出成为化隆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记者了解到,在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输出形成较大规模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就是化隆县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围绕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研,开展人大监督工作。近年来,化隆拉面经济方兴未艾,劳务输出使众多农民走出山门,走上了致富之路。但随着拉面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外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产业存在散而无序、盲目流动等问题也就随之显现出来。“一年打工仔、二年拉面匠、三年当上小老板”,成为过去化隆拉面的真实写照。化隆县人大常委会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为改变这种现状,组织代表和委员到内地省份就劳务输出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前期工作和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遂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帮助想出去而拿不出资金的困难群众解决启动资金,并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术技能培训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增强法制观念。化隆县政府十分重视县人大提出的建议,并首次将工作做到农民工输出前,把强化技术技能培训作为劳务输出的重中之重,同时改变过去只重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教育的培训方式,对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有针对性地增开法律知识、务工安全常识、权益维护和社会公德美德教育课程,提高其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和个人道德修养。同时采取发放扶持拉面经济政府贴息贷款的措施,使劳务输出的人数不断增加,目前,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达8万多人。
其实,这只是化隆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人大监督工作所取得成效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化隆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人大行使监督权的途径、程序和方法,根据不同时期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先后制度了《化隆县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代表联系办法》等十余项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约束,使人大监督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在开展人大监督工作中,化隆县人大常委会特别加强调查研究,尽可能安排更多时间,分乡镇或分片安排县级人大代表和委员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视察检查活动,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为有效监督打好基础,并有重点加强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监督。如《化隆县森林管护条例》的制定就与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退耕还林工作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几年来,化隆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一次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视察,针对项目实施初期群众思想存在疑虑,补助粮款兑现不及时,林草成活率不高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并通过调研进行立法,制定了《化隆县森林管护条例》,为退耕还林还草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教师队伍状况和学生入学率始终制约着“两基”教育发展进程。化隆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并对学校布局不合理、教师紧缺,教育教学管理不到位,依法治教落实不够,辍学学生多、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率低、三类地区学校危房改造缓慢等问题进行专题视察,对“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和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两基”教育进行重点检查,提出建议意见12条。为此,化隆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实施“两基”教育攻坚计划,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强化管理,狠抓“控留保学”,严格实行“两免一补”转向责任书,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得到改观,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2005年“两基”教育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
此外,在开展人大监督工作,化隆县人大常委会以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重点,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抓住民主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一府两院”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行监督,通过加强法律监督来带动工作监督,既有效保障了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又保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监督工作更加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