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回族自治县物业管理条例》经青海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自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县物业管理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治理新阶段,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注入强劲法治动力。
聚焦需求“发力”,立法“初心”回应民生关切。近年来,伴随我县城镇化进程加速,物业管理领域矛盾日益凸显。“物业服务响应慢、质量不达标”“收费标准不透明”“业主委员会履职不到位”等问题屡屡成为群众投诉焦点;同时,业主权利义务界定模糊、物业企业服务行为不规范、矛盾纠纷化解渠道不畅等共性难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体验与社区治理效能。民有所呼,法有所应。自2023年起,县人大常委会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物业管理立法提上日程,依法完成立项、调研、起草、审议、审批全流程,让立法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成为破解物业治理困境的“金钥匙”。
全链覆盖“给力”,划定权责“清单”筑牢治理根基。《条例》共三十条,涵盖物业服务监督主体、服务内容、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关键环节,实现物业管理全流程覆盖。《条例》明确业主、物业企业、职能部门三方权责边界,厘清“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条例》结合我县“红色物业”建设、多元纠纷调解等成熟经验,推动物业管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致力于实现“业主满意度提升、物业企业合规经营、社区治理和谐有序”的目标,为物业治理筑牢制度基石。
创新宣传“加力”,多维举措推动条例入脑入心。为确保《条例》落地见效,我县多部门联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让条例精神家喻户晓。针对业主群体,通过社区公告栏、业主微信群、入户走访等方式发放《条例》,重点解读业主权利、违规后果;针对职能部门、物业企业和乡(镇)、村(社区)工作人员,我们召开专题培训会,邀请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条例起草专家马兰花从立法背景、条例内容入手,深入浅出地阐释权责界定,以确保基层人员能够熟练运用条例解决实际问题。利用金门源公众号、人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公告。截至目前,已向12个乡镇(社区)、4处省州县基层立法联系点、多家物业企业发放《条例》2000余册,实现宣传“无死角”。
协同联动“用力”,筑牢保障“防线”推动条例落地有声。为避免《条例》沦为“纸上法规”,全县构建多部门协同执行机制。县住建部门联合法院、司法局、物业行业协会,搭建“多元纠纷化解平台”,推广“红色物业品牌调解室”模式,吸纳社区党员、热心居民、专业律师等组成调解队伍,对业主与物业矛盾实行“先调解、后诉讼”,从源头减少矛盾升级;县住建、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组建联合检查组,定期对物业企业服务质量、收费情况、消防安全管理等开展检查,对问题责令限期整改;镇、村、社区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巡查,切实维护法规权威,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执行格局。
《条例》的出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业主们期待“有了条例撑腰,能在物业管理中拥有更多话语权,享受更优质服务”;物业企业表态“将严格按条例提升服务质量,为业主打造良好居住环境”。未来,我县将持续强化宣传与执行力度,引导各方主体主动参与物业管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物业治理新格局,为全县居民打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让《条例》真正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法治利器”。
(供图:门源县人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