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青海,草原初绿,湟水汤汤。一支人大执法检查队伍,从古城西宁出发,带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嘱托和全省各族群众的期盼,踏上了为期两个月的食品安全“护航之旅”。从河湟谷地的校园食堂到三江源头的牧家乐,从枸杞种植基地到冷链物流仓库,从龙羊峡的三文鱼养殖基地到路边的小吃摊,执法检查组的足迹遍布青海大地,以一次对全省食品安全的全面“法律体检”,让法治的阳光守护高原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四维联动”织密法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青海人大常委会对这次执法检查高度重视,常委会党组书记王黎明同志担任执法检查组长,常委会副主任尼玛卓玛、刘同德、吕刚担任副组长,四个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分检查组组长,高位推动、规模空前。
“这次执法检查,既要拿出‘绣花’功夫,又要亮出‘利剑’锋芒。”在6月10日的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上,副组长尼玛卓玛的话掷地有声。此次执法检查创新采用“补位融查”“多法同查”的特色模式,四个专业分组成立之初就立下“军令状”,要让法律条文在青海高原落地生根。
财政经济组的检查堪称“国门守卫战”。在西宁海关,检查组盯着报关单上的每一个数字:“这些进口牛肉的冷链温度记录必须精确到小时!”在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冷库前,组员们戴着安全帽逐项核查:“冻品走私是红线,绝不能让一块问题肉流入百姓餐桌。”西宁海关严格执行“双抽检”制度,让进口食品在口岸和入市前“两关同过”,像青海湖的湟鱼洄游一样,每一步都有“护航员”。
教科文卫组的检查透着“师生情”。在西宁市第五高级中学的食堂,检查组打开“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屏幕上配菜的流程、消毒的时长一目了然。“孩子们的餐盘里,装着青海的明天。”青海创新的“五陪餐”制度,让包保干部、校长、班主任、教师和家长代表轮流“站岗”,像守护塔尔寺的酥油灯一样,时刻照看着校园餐桌。
农牧组的检查沾满“泥土香”。在海南州的牦牛养殖场,组员们蹲在牛圈旁查看饲料配方:“这些添加剂的剂量,得像称虫草一样精准。”全省推行的“承诺达标合格证”,让每头出栏的牦牛都有了“身份证”,看到从出生到屠宰的全记录,如同给高原特色产品系上了“安全带”。
社会建设组的检查充满“烟火气”。在海西州的夜市,组员们和摊主唠起家常:“您这酿皮的调料保质期,可得像记盐湖的水位一样上心。”全省统一建立“两小”管理台账,让2610家小作坊、2673家摊贩都有了“家规”,就像草原上的“阿吾”(长者)一样,把零散的摊位管得井井有条。
此次执法检查最鲜明的特点,是将政治高度与民生温度完美融合。检查组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论述,把“四个最严”要求化作牧民帐篷里的家常话、学校食堂里的检查清单。在玉树州,组员们向牧民讲解肉毒毒素防控知识;在海东市的拉面馆,随行的市场监管局专家手把手教店主填写进货台账。这种“高原式”的执法检查,既讲法律条文,又懂风土人情,让食品安全法真正走进了各族群众心里。
“高原暗礁”待疏浚
“执法检查不能当‘老好人’,要敢于揭短亮丑。”这是检查组全体成员的共识。两个多月的检查中,一些隐藏在食品安全链条上的“暗礁”逐渐浮出水面。
在一家肉类加工厂,检查组发现墙上的国家标准还是几年前的版本。“就像用老地图走新路线,迟早要迷路。”组员的话一针见血。更加现实的问题是,全省3488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中,80.27%是中小微企业和小作坊,很难承担开展全面检测的设备和人员成本。一个酸奶作坊的老板娘坦言:“我们凭经验做了几十年,哪懂什么检测啊。”
基层监管力量的薄弱像高原上的“缺氧”问题一样突出。全省600余名监管人员要服务11.5万家主体,人均监管负荷达190家,相当于一个人要照看整个青海湖的鸟岛。在地广人稀的青南地区,一位监管员要跑遍全县的食品店,光是车程有时就超过500公里。“有时候真是顾此失彼,像在草原上追狼群,跑完这个点,那个点又得去看。”
特色食品标准的缺失成了“卡脖子”难题。青海的曲拉、牦牛酸奶等传统美食,至今没有专门的地方标准,企业只能套用通用标准。“就像给藏羚羊穿皮鞋,不合脚啊!”一位企业家的比喻形象又心酸。更麻烦的是标准“打架”,牛羊肉屠宰既有农业农村部门的行业标准,又有市场监管部门的安全标准,企业往往无所适从。
输入性风险像高原上的暴风雪一样防不胜防。青海80%以上的食品依赖省外供给,更让人担忧的是,进口生鲜的冷链断链风险,就像青藏公路上的暗冰,随时可能“翻车”。
这些问题的背后,既有共性原因,更有青海特有的“高原难题”。农牧民居多的生产结构、地广人稀的监管环境、多元文化的饮食习俗,都让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特殊挑战。在检查报告的起草会上,一位组员感慨:“解决这些问题,不能照搬平原地区的经验,得有‘高原方案’。”
接地气的高原“金点子”
“提出的建议要像冬虫夏草,既扎根本土,又价值连城。”这是检查组对建议质量的要求。经过反复研讨,一批结合青海实际又站位全国的“金点子”新鲜出炉。
在监管落实上,检查组建议打造“青海模式”。针对基层力量薄弱的问题,建议在偏远地区试点“移动快检”,就像草原医疗队一样,定期巡回检测。对校园食品,建议推广“青稞馒头”式的营养标准,明确高油高盐高糖食品的“禁入令”。
在能力提升上,检查组的建议带着“青海温度”。针对专业人才短缺,提出“对口援青+本地培养”的“双轨制”,让东部省份的专家像“候鸟”一样定期来青指导,同时在青海相关院校开设食品安全专业。
在立法完善上,检查组的建议体现“青海智慧”。针对特色食品标准缺失,建议设立“青藏高原特色食品标准专项”,让曲拉、牦牛酸奶等有自己的“身份证”。借鉴青海在藏药标准制定上的经验,推动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有效衔接。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建议像管理虫草交易一样,建立“源头可溯、去向可追”的监管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检查组提出“输入性疾病防控标准”建议,既针对青海的布病问题,又为全国牧区提供了借鉴。建议中关于“食品安全总监培训40小时入法”的条款,源于对青海小微企业的调研,却具有全国意义。这些建议就像青海的光伏发电,既解决本地用电,又并入全国电网。
高原的夏天短暂而珍贵,这场为期两个月的法律“巡视”留下了深远影响。食品安全之路,任重而道远。唯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方能守护六百多万青海人民餐桌上满满的安全感。
(供图:省人大财经委、教科文卫委、农牧委、社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