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代表工作

心系百姓,引领源头人民走向小康之路

——记省人大代表、曲麻莱县委副书记、县长尼玛扎西 

○ 东珠瑙布

日期:2018-07-11
字体:【 打印本页

  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说的是黄河源头的高远。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形容的则是黄河源头环境的险恶。
  黄河,发源于约古宗列,而约古宗列就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境内,正是因为如此,曲麻莱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曲麻莱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加之交通闭塞,有一句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叫作“曲麻莱,骑马来,进去出不来!”。
  而今的曲麻莱,交通四通八达,楼群鳞次栉比,电网灯火通明,早已改变了“春风不度”和“进去出不来”的历史面貌。
  而这一面貌的改变,拿当地老百姓的话说,离不开尼玛扎西县长对老百姓发自内心的一份关爱和艰辛的付出。
  五年前尼玛扎西来到曲麻莱县,担任县长一职。当时的曲麻莱,只有一条主街道,虽然是柏油铺成,但是因为年久失修,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其余的都是土路,遇到下雨天气,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泥泞。县城里没有电,家家户户照明完全靠太阳能。单位和家庭都没有自来水,干部群众吃水困难重重,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水,甚至需要买水吃。看到这些情况,尼玛扎西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把曲麻莱县建设的更好,绝不辜负组织对他的信任。
  初来乍到,好多干部还没来得及认清新来的县长是谁,尼玛扎西却已经带领一班人马走进了城镇居民和草原牧民的家里,视察、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在一些小卖部他看到了很多过期的食品,在牧民家里他看到了很多揭不开锅的贫困群众。特别是那些曾经响应生态移民和易地搬迁政策的居民,生活方面的困难更为突出。祖祖辈辈靠游牧生活的牧民们来到城市里,很难在短时间里适应城市生活。尤其是许多只会放牧的年轻人由于就业无门、无所事事,只好游手好闲、到处游荡,不仅生活难以自给,而且给社会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安定隐患。看到这些情况后,尼玛扎西心里感到很沉重。
  他深感到:行走的路、饮用的水、照明的电是老百姓最基本的诉求。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那我们怎么能够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于是他多次组织召开常务会议,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实地调研,广泛了解情况,研究对策。并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项目,争取资金。不到五年时间,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黑色的油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到2018年底,将实现全县油路全覆盖的目标。二是每家一口井,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源头人民买水吃的现象。同时针对曲麻莱冬季天寒地冻、水管容易爆裂的现象,用厚厚的棉布包裹水管、覆盖井体,给过冬的水井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切实解决了水管冻裂的情况。三是把国家电网引进了县城,不仅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而且大街小巷也亮起了灯。  
  水、电、路的问题解决了,尼玛扎西并没有感到太多轻松,脑子里却一直在考虑着如何保障城镇移民家庭的后续生活问题。他说“老百姓为了保护日益退化的草原生态环境,响应国家提出的退牧还草以及易地搬迁政策,自觉自愿地减少牲畜,退牧还草,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饭碗扔在草滩上,跑到城市来。但是他们一点文化都没有,一点汉语都不会讲,就像原始人类来到了城里的感觉。他们现在遇到了生存问题,人民政府就是要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一心一意要为这些家庭里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们,创造学习的条件和就业的机会。
  在他的倡导下,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源头,在全国海拔最高的县城之一,率先创建了技能培训中心。为了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尼玛扎西亲自率领相关人员调研市场行情,面对市场需求,仔细分析和研究培训中心开设什么样的科目,最能让学员受益,最能向社会输送可需人才。经过认真分析和筛选,培训中心先后成立了民族服装缝纫培训班、民族手工艺金银匠培训班、民族绘画唐卡培训班、烹饪厨艺培训班、汽车摩托车修理培训班、装载机挖掘机司机培训班。培训中心成立了,但是由于老百姓对技能培训中心的认识不足,前来报名的学员却寥寥无几。尼玛扎西得知这一情况后,前后召集三次动员大会,向全县老百姓讲述创建技能培训中心和参加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分析受益学员的未来前景。通过多次动员,家长们半信半疑地将孩子们陆续送到培训中心报名。有一位叫卓玛才塔的母亲,对县长在动员大会上讲的每一句话都坚信不移,硬是把四个孩子同时送到了培训中心,根据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分别报名参加烹饪、缝纫、唐卡、金银匠培训。尼玛扎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亲自登门拜访,向这位母亲敬献了哈达,并称赞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母亲”。
  一年后,首期参加培训的学员结业了。卓玛才塔的大女儿成林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烹饪班结业,并被县政府食堂招聘为厨师,月工资6000余元。小女儿伊西和丈夫一起从缝纫班结业后开起了缝纫店,每缝一件织锦缎的藏袍,除去成本至少能赚3000元左右。汽车修理班的扎沙刻苦好学,学得比较扎实,结业后在曲麻河乡开了个汽修厂,整天忙不开交,收入可观。看到从技能培训中心结业出来的孩子们真才实学,掌握了一门能够自谋职业的技术,老百姓心悦诚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成立三年来,已经为520人(481户)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了致富能力,并逐步改变了牧民在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理财意识淡薄、参与市场能力较差的突出问题。目前,已有部分毕业人员分别在西宁市、格尔木市、玉树州、本县城及乡镇参与就业,年人均收入最低达到5—6万元。这些曾经拿着“武嘎”(牧鞭)在草原上放牧的孩子,今天却在城里干起了技术活,实属难得。真正实现了“一次培训,终身受益”“培训一人,致富一户”的预期目标。拿尼玛扎西的话讲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常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根本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过上富足幸福的日子。”技能培训,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老百姓主动打着“感谢习近平总书记,让我们的饭碗重新巩固起来”的横幅,走进政府大院,来感谢政府、感谢县长。
  曲麻莱县地处“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区”“国家公园试点区”“黄河源头”“长江北源”“三江源核心区”“昆仑山主峰区”六大主要区域,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文化地位和战略地位。
  然而,由于高寒缺氧,生态极其脆弱。加之鼠害造成的大面积黑土滩和历史遗留的矿产过采区,使曲麻莱的草场严重退化,甚至沙化。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尼玛扎西精心统计了一批草原数据,他说“曲麻莱地域比较辽阔,总面积5.27万平方公里。1978年的时候,曲麻莱县有100万头的牛羊,平均可利用草场50—70亩,当时草场好,人也少。但现在进入了生态脆弱时代,人口也越来越多。当下的现状是沙漠面积占340万亩,老百姓可以利用的草场只有3308万亩地,平均一头牛每年要吃掉80亩草场的话,载畜能力只有43.6万头,要想养50万头牦牛的话,对生态就会造成压迫,草场就要退化,就要沙化,甚至荒漠化,这样老百姓靠山吃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可能性就不复存在了。曲麻莱地面生态脆弱,但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在7000亩土地中,就含有218吨的岩金矿,总共有20多种矿山,堪称亚洲第一矿。但为了生态保护,坚决不允许开发。”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曲麻莱县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和全省“三区”战略部署,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等一系列指示精神,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度,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和“生态立县”的战略思路,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提出治理“黑土滩”保护“金草地”的思路。实施了“生态保护型”饲草料工程建设,在黑土滩上种植芫根0.8万亩、燕麦1万亩,实现人工种植返育自然草场、恢复草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了56.8万亩草场。由19个村65个社合作入股投资新建的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1800亩芫根种植基地和集种植、加工、储备、销售为一体的曲麻莱县饲草料(芫根)加工厂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切实提高了牧区整体防灾抗灾水平,为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草原上无处不在的兔鼠是草原的大敌,鼠害是草原退化为黑土滩的主要原因。而兔鼠的天敌是草原上凌空翱翔的鹞鹰。曲麻莱县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广袤的草原上,百米间隔立起一杆招鹰架,使四处飞翔的鹞鹰在鹰架上安巢定居有了“安稳的家”。招鹰架覆盖全县所有草场,数以千万计的鹞鹰在 “家门口”勤奋捕食,一只鹞鹰一年内可以吃掉一平方公里的兔鼠,默默无闻地保护着生态平衡,让青青小草茁壮成长。
过采区开采历史久远,多为“掠夺式”开采。人类疯狂的掠夺式开采,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导致草场植被破坏、河流改道、砂堆如山、坑塘纵横、水土流失,河谷原有地貌破坏殆尽,一片荒废、苍白、目不忍睹。面对这一现状,县政府投入7950万元资金,组织252人,分18个工作组,配备挖掘机18台、装载机40台、翻斗车15台等机械设备,进行连片集中治理。截至2017年已完成白的沟等过采区20000余亩的覆坑平整项目,疏通治理河道23公里,使过去千疮百孔的过采区得以平整、复垦、植被,生长出希望的绿草。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回归正常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尼玛扎西认为:在复垦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草原退化等方面,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不敢说“敢叫日月换新天”,但如果我们通过努力,能够还曲麻莱草原原有生态的本来面目,让黄河源头永葆青山绿水,让母亲河清澈不断地源远流长,这不仅仅是源头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源头人民对生产生活在流域的亿万人民和伟大祖国母亲的一份真实的奉献。这五年来,曲麻莱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所有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州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建政以来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当然,今天的成绩,距离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作为母亲河源头第一县的建设者,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依然重大,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事业中,我们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中国梦而继续努力。□


  (作者系原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